今天中午的菜是,藕。
切了一片给娃吃,他很享受地吃着。过一会儿,他指着嘴巴说“妈妈有毛”,并试图用手拉出那个在他嘴里的“毛”。
我看了下跟他说,这不是毛,是藕丝。再切了一块藕给他看两块藕中间长长的丝,告诉他这叫做藕断丝连。
娃对于这项新发现,很兴奋,他不停地要我切藕给他看,然后我们就玩了好久的“藕断丝连”。
我们的小区里有一条河穿过,经常有爷爷奶奶划着船卖鱼,中午我也买了点儿。
孩子看到鱼和螃蟹很兴奋,很开心地跟着我回家了。我们把鱼和虾倒在一个小盆里,我忙着在帮几条鱼翻身,结果突然一只螃蟹爬出来了。
可我不敢抓螃蟹怎么办,要知道如果家里随时可能钻出一只螃蟹,那将会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螃蟹躲在厨房的门后面,刚好卡在那儿出不去,我试了好久,拿筷子、晾衣架,左右出击,这才将它放回盆里,安心了。
娃也好怕,看着我抓螃蟹,估计也是心惊胆颤。
今天娃大半天的时间都是蹲在地上看鱼和螃蟹,我说螃蟹身上好脏啊,我们来给螃蟹洗洗澡吧。
我拿牙刷刷螃蟹,娃在一旁看得乐呵呵的。
其实,我很害怕杀鱼,尤其看鱼活蹦乱跳的,如果杀了觉得很罪恶。所以先养着。我试探性地问他,妈妈把鱼杀了好吗?
他说,“好啊,你把鱼杀了吧”。额,正常点台词不应该是,“不要,你不要杀鱼”吗?
在外面玩的时候,小姐姐看他手里的一根线好长,她也想要,但找不到那么长的,于是小姐姐哭了。娃看到姐姐哭了,把自己的线送去给姐姐。
虽然最后被姐姐一甩说不要,但娃的行为让我挺自豪的。我跟小姐姐说,你不要哭,你可以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
我对娃一直是这样,我会告诉他,哭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哭的话,我们会听不清你的话,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比较注重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他基本上遇到什么麻烦,他都会说“我来想个办法”,很多时候他能想出不错的办法,有时候可能做不到,但他至少尝试了,他具备了这种思维,足矣。
比如,现在他需要开灯的时候,不会求助我们,他会自己拿他的“工具”去敲。甚至我把零食收到很高的地方,他都会自己想办法去拿,爬啊扔啊,各种办法,尽管都没能成功。
独立性也蛮可以的。想尿尿的时候,哪怕是看再喜欢的动画片,也会知道先暂停,自己去洗手间尿完尿再回来继续看。穿袜子、鞋子,都是自己来,也能解开扣子,拉开拉链。
关于自律,今天我很好地运用了正面强化。小姐姐看完动画片自己关掉了ipad,我表扬了小姐姐。
傍晚他想看动画片,问“妈妈,我可以看动画片吗?”我说可以啊,不过一会儿吃饭的时候你就要自己把它关了,这是我们的约定好吗?他说好。
以往都是先说好,后来他反悔,哭着还要看。今天我说吃饭了,他直接关了iPad。我及时地表扬了他。晚上也是,说去洗澡,马上关了。
孩子的确是需要多肯定。
有些时候,道理谁都知道,但自己亲自做的时候却很难做到。情绪上来了,什么道理都抛之脑后了。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学习。
育儿,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