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飞
文:雨辩
自古红颜皆祸水,
谁言薄命负心郎。
江山岂是红妆成,
一怒白骨世惊惶。
历史总是给人以厚重感,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是非成败,兴衰荣辱;留下了太多的万古流芳,千古骂名。
——题记
初秋,雨后初晴,曾随家人到马嵬坡游历了一回。马嵬坡依托杨贵妃墓,以黄山宫为背景,已经被打造成为一个以旅游观光为特色的集饮食、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体验村了,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顺道向西,去看杨贵妃墓,却几乎没有人,冷冷清清,潮湿而温润,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远古的沉香,可以让人遥想佳人的音容笑貌,倒生出无限的怜惜与哀伤来了。
贵妃墓独占一处院落,游人廖廖,冷冷清清,前院砖砌一圆形墓即为贵妃墓,墓前后人立一黑色石碑,上书“杨贵妃之墓”,黑色石碑旁还立着半块残缺不全的白色石碑,依稀可见上面仅存“唐杨贵”三字,这可能就是原来的真迹了。唯后院塑着汉白玉的杨贵妃全身像,丰润优美的线条,头上挽着高高的发髻,双手交叉自然搭在身前,面部表情微露笑容,才见贵妃昔日的一点风采,周围回廊镶嵌着前代名人题咏的许多诗词石刻,似乎才给贵妃墓一点捧场。
贵妃墓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相传墓中并没有杨贵妃尸骨,仅是一座杨贵妃的衣冠冢,有史学家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有人救援东渡日本,是真是假,有待于史学家继续研究探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贵妃墓的存在将给后人以明示,它将让人们永远记住历史,记住教训,记住那个美艳销魂乱天下的时代。
唐朝是历史画卷上亮丽的一抹,浓艳的色彩令人瞩目。提到了唐朝,就不得不提杨贵妃了,许多人眼中的红颜祸水。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这是许多人的感慨。 杨贵妃,原名杨芙蓉,小名玉环,道号太真,杨玉环天生丽质,姿色超群,性格婉顺,善解人意,精通音律,尤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于天宝四年(745)选入宫中,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岁)。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的“贵妃池”是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 话说钟馗被唐玄宗封为“赐福镇宅圣君”后,由吴道子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悬于宫廷大内杨贵妃卧内,宫内盛传“赐福镇宅,唯真钟馗”“钟馗真神显,送来福禄寿禧安”,为祈福佑安,杨贵妃日日虔诚膜拜,檀香氤氲缭绕。整日面对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的钟馗画像,贵妃不由日久生情,将钟馗视同自己唯一的知音和知已,时常与钟馗倾诉衷肠将心中的悲喜说与钟馗,还为钟馗弹琵琶,跳歌舞《霓裳羽夜曲》,设酒宴。 由于有真神钟馗相伴,杨贵妃气定神闲,无牵无挂,日渐丰满。 有一天,天降大雨,杨贵妃又君呀郎呀的祷念起来,这时见空中一道电闪雷鸣,钟馗显圣道“皇之妃,镇钟馗,莫妄为!” 铿铿作响,贵妃幡然悔悟,跪拜谢神。自此一后,贵妃更加敬重钟馗,称钟馗为“正人真君”一心事皇,再无二心。
据说在嘉州海棠花尚未开放的时节,玉环在去河阳府时,乘船经过嘉州岷江上游荔枝湾时,一船人被这里风光所吸引,于是在板桥溪驿站住了下来。此时的少女杨玉环如含苞的花蕾,只见她轻提裙裾跳下船来,抬起美丽的凤眼茫然四顾,流转的眼波如岷江春水,一对黛眉似峨眉山影,飘飘的衣裙灵动了一片山光水色,只是眼里还残留着对生活的无奈,与从此离乡漂泊的惆怅。但少女的心里是存不住事的,她迅速为岷江三峡的秀美风光所吸引,为这里香甜的荔枝所陶醉。那枝叶婆娑的荔枝树上,挂满了鲜红而丰硕的荔枝,一串一串,十分可爱。于是不顾家人的劝阻上树采摘,不慎落入树下的水池中。但落水事件并没有影响她对荔枝的兴趣,手捧着荔枝时的那一份欣喜,剥开荔枝时的那一份惊奇,品尝荔枝时的那一份陶醉,让家人对她离去的不安减轻了不少。从此,玉环对嘉州荔枝终生难忘。 十七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杨玉环,终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惜安史之乱中断了“霓嫦羽衣曲”,皇室一行避难入蜀,途经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可怜她才38岁,竟香消玉殒,做了屈死鬼。但实际的情况是,杨贵妃并没有被高力士缢死。平日杨贵妃待人仁厚,和身边的人都处得融洽。在佛堂施刑时,高力士手下留情,将杨贵妃缢得昏死了过去,以此平息众怒。在当时兵变的忙乱中,谁也无心去验证是否已经真正死亡,连“翠翅金雀玉搔头”这些花钿掉在地上都无人收。特别是唐太宗本人,更是不忍心去看那悲惨的场面。在这之后,高力士迅速向几里外的六军传出话去,“杨贵妃已被缢死。”军队听说后,便又才继续护驾前行。
杨玉环死时年仅三十七岁,还是比较年轻的。天生丽质,却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香消玉损,让人感到惋惜的。
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中叹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次次跨山岗越河道快跑狂奔的接力赛,以致“惊尘溅血”,不少人把性命都搭了进去,最后荔枝传到宫中竟如新采摘的一般。用一句白话可概括苏老先生的诗意:杨贵妃往嘴里填进的那些荔枝,颗颗都浸着别人的汗、别人的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杨贵妃想吃荔枝,自然是唐玄宗一句话的事,尽管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这都不在话下。然后离荔枝的产地又远,荔枝要新鲜才好吃,而古时候了保存技术又不过关,所以快马加鞭了,跑死了人,跑死了马
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每逢盛夏时节,唐玄宗总要派人从粤西高州等地运送回新鲜荔枝让杨贵妃品尝。因为粤西处在我国南方地区,日照充沛,所以除了荔枝以外,当地特产的桑葚果也特别甘甜可口,营养价值特别高,就在一次运送中,一位想立功的运送官员顺便带上了这些粤西盛产的延缓衰老、补血美容的桑葚果让杨贵妃一尝新鲜。
不巧的是,那一次路途遇阻,到达京城时候,荔枝早已经腐烂不堪,而桑葚的保鲜期比荔枝更短,正当官员以绝望的心打开装有桑葚的桶时,却发现有酒味扑鼻而来,桑葚已经自然发酵成了桑葚酒,而且酒香四溢,酒色红润,于是便将此酒献给杨贵妃。
杨贵妃品尝桑葚酒后喜笑颜开,不断称赞桑葚酒口感独特、酒味香醇,从没喝过如此美味的酒,唐玄宗喝了更是心中大喜,赏赐了那位运送官员。
回望锦绣长安城,遥想春风无限,娉娉袅袅的绝世佳人,在盛唐的哺育中,双目盈盈,皓齿碎玉。坊间宫廷一直流传着一些隐秘的养颜古方,这方子不仅饱含对美的至纯至臻追求,更演绎着对爱说不尽道不完的絮语。
那日,玉环也像往常一样为君王跳着霓裳羽衣曲,回眸一笑,含情送波,长袖舞去掩不住珠翠遍身,可就在一个转身的功夫,花钿委地,贵妃受珠翠滞累重重摔在君王眼前,腹中骨肉也因此不保。丧子之痛让贵妃再无前日半分兴致,面容黯淡再不复从前,悠长的岁月让玄宗对这个毫无神采的女子全无怜爱之心,众妃嫔群起而攻之,杨贵妃被逐出宫中,含泪而别,遣返娘家。
此时,远在京城的诗仙李白四处云游,恰得一世外高人指点赐方,名为《八珍汤》。玉环如获至宝,每日将人参、阿胶、枸杞、桂圆、红枣、山药、茯苓、甘草等八味中药,取山涧清冽清泉,五碗熬做一碗,早晚一次。三个月后,杨贵妃气血充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远在皇宫的玄宗看着白袂飘摇,犹似玉环霓裳舞,玄宗饱受相思之苦,接了玉环回来。此时再见贵妃,真有说不尽的千娇百媚。思念好似依托着一圈圈欢笑浅蓝粉黛的涟漪,蔓延一腔柔情,人面桃花,情致两饶,六宫嫔妃无数,相比之下尽然逊色。玄宗轻声慢语,问着怀中的娇嫩佳人,离宫的日子是否苦闷,气色如何调养。玉环却早已泪水纵横,诉着相思之苦,离别之愁。可纵使再愁苦,肤发外皆上所赐,又怎能不保重身体。八珍汤日日服用,只盼着君王有一日回眸,还能记得玉环。
天宝五年九月,玄宗因思念难耐,不顾众人百般阻拦,招杨贵妃重返宫中,所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时贵妃全无当初离宫时的面容憔悴,眼神黯淡,皮肤无光。人面桃花,情致两饶。玄宗惊讶之余也心生怜爱,详问缘由,贵妃告诉玄宗偶遇高人,获仙方一张,名为“悦己养颜汤”。玄宗大赞此方。一方悦己养颜八珍汤,换回自己能再给玄宗舞一支霓裳羽衣曲,心爱之人日日相伴不相离。其他妃嫔见状也纷纷效仿,每日熬制悦己养颜八珍汤;一时仙方受众才子佳人的追捧,掀起一股服用悦己养颜八珍汤滋补气血,美容养颜护肤的风潮。
传说杨玉环的皮肤极好,光滑细腻。她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所指即是杨贵妃。在唐代第一美女之称,现在也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玉环初人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宛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
她美丽,生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杆露华浓”君王得她如获至宝;她哀愁,落得“一抔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红颜青丝泪别爱郎。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那“冰肌玉骨严如梅”的贵妃消耗巨资的华清殿里反弹琵琶,与唐玄宗共谱《霓裳羽衣舞》.殿内歌舞升平,殿外怨声载道.满朝文武在叹,全城百姓在怨:“红颜祸水啊!”不管人家怎样传说,她就是她,只是一个女孩,她喜欢美丽,她渴望宠爱,那天空中布满五彩花朵;不管历史怎样评说,她就是她,只是一个女人,她享受爱情,她爱慕英雄,这世界里荡漾九宫神韵。
作者简介:杨凤君,延长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语文教师兼国学、阅读社团指导教师,延长县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教育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雨辩,喜欢文学,国学,唱歌和广场舞。曾在《中小学教育》《大众科学》《延安作家》《延安学子》《延长文联---延河水》和校刊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幸福》、编写师生作品合集《春蕾绽放》和写作指导教材《国学》、《阅读,让世界更精彩》等书籍并且出版。曾与中国文化出版社、南方出版社、陕西时代出版社合作出书并发表多篇散文。生于乡村,长于阡陌,学于古都,归于高塬,常写小文以自酌。
代表作:《祖父》《油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