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中说到:我们言行背后的感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
当我在辅导豆子写作业时,当他总是落题,有时候会生气,说话会很大声,这个时候豆子的爸爸觉得我太累了,就会骂豆豆,说出来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难教,教也教不起来的类似带有羞辱性,攻击性的语言,我会很无奈,既不能直接反驳爸爸,怕豆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损,不制止,又怕孩子受伤。只能无奈的提醒孩子是亲生的!
正面管教中说: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其实也可以这样说,豆子豆妈的声音又要哑了,我们有没有好办法不让妈妈声音哑呢?注意,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如果大人用羞辱的方法,会变成惩罚。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反抗我们,而是给予孩子力量去成长,尊重、理解、鼓励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