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大多数人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且美其名曰这是精益求精,严师出高徒!总能用犀利的目光找到学生的问题:怕成绩好的骄傲,成绩中等的原地踏步,成绩差的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所以,久而久之,爱上了唠叨,总喜欢有事没事地给张三敲敲“警钟”,给李四紧紧“发条”;总想让考了九十九分的王五考一百分,让不及格的赵七能够考八十分等等。虽然有时出发点再好,用心再良苦,也难受学生欢迎。因为有些学生自信心的消失就恰恰缘于我们的“精益求精”——鸡蛋里挑骨头!这往往会让学生心里不平衡,也就对这样的老师失去了“追随”的动力,久之便会产生厌恶之情。
金生鈜在《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中写道:“儿童的获得承认或认可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每个人普遍人性的权利”,“承认有三种形式,情感承认形成爱的关系,权利承认形成相互尊重和自尊,社会承认形成相互协作。三种形式构成了人类主体发展肯定的自我观念的条件。”要想让儿童这种被他人“承认”的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必须要拥有一双在“骨头”里找“肉”的火眼金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觉得他们就是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
我们班的Z同学天生好动,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简直是孙悟空再世,就算你有唐僧的紧箍咒,也未必能降服他。所有老师也都是“谈Z色变”,对于这样的熊孩子,真的很难找到他的闪光点。班里也因为他在,常常被闹的“鸡犬不宁”。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要是他能走上“正道”,班里的纪律自然会好很多,老师们也会省心不少。
可对于这样一个花样百出的“混世魔王”,怎样才能“降服”他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帮班里的一个小个子同学扛矿泉水(班里的饮水机由同学们轮流值日灌水)。事后一了解,他之前还帮过另一个同学干同样的事。没想到Z同学除了成绩不太好,爱搞小破坏,耍耍小聪明之外,还会偶尔帮助同学。我暗自窃喜,准备好好“利用”z同学的“偶尔”一事,让“偶尔”变成“经常”,帮z同学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回到班里,我便大肆渲染,把自己的“神秘发现”告诉同学们,天天捣乱的熊孩子竟然是个热心肠的小雷锋,同学们自然狠狠地拍手为Z同学鼓掌。Z同学呢?平常挨惯了批评,突然收到这么多掌声与赞赏的目光,一时间无以应对,只不好意思地低头傻笑,可抬头的瞬间,我们的目光交汇,他眼里闪烁的却是晶莹的泪花。没想到这次的表扬竟让Z同学大有改观,好像突然生出了许多自信来。后来他便经常做好事,我也就从不吝啬我的表扬,并且还特意睁大眼睛找他的闪光点,力图在“骨头”上找到更多的“肉”,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他居然开始主动学习了,甚至还帮助比他差的学生,带动自己的小伙伴一块改变,班里也因此少了一个淘气包而多了一份正能量。
老师的良苦用心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很多时候总喜欢帮学生找问题,喜欢用自以为对的方式千方百计的找那些所谓的缺点,而我们却忽略了人无完人的古训,我们自以为是的不停地寻找往往会一不小心让孩子丟掉了应有的自信,尤其是那些令人头痛的“熊孩子”。Z同学的改变让我不安起来,突然意识到对待学生不应该是“鸡蛋”里挑“骨头”,即使有“骨头”,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火眼金睛在“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丁点“肉末”,我们都可以把它放大成一块香喷喷的可口的糖醋“大排骨”,用理解的心情靠近它,用赞美的眼光欣赏它,用有效的方法把“骨头”熬炼成香浓的高汤,让它散发它应有的香味。只要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学生便会拥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当孩子“被承认”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自然也会更加信从老师,更加自信,尤其是改变一个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改变的“熊孩子”,学生对老师的信服与敬畏之心也会油然而生!有了这种信服与敬畏之心,老师的“骨头”上找“肉”影响力便自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