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教育随笔的笔耕不辍,得到了杨校长的赠书――《我的教育故事》,暑假期间就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
如果没有故事,教育就缺少了些滋味;如果没有爱,教育就只剩空虚;如果没有时光的沉淀,教育就难免青涩、虚浮……
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
和他一样只是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快乐地行走在教学道路上的教育者。如此而已。 而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用激情与爱心,智慧和理性,一点一滴,点点滴滴,成就一名教师的理想和荣耀。用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很欣赏书中于永正老师的话: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我们才相信孩子,而是我们相信孩子,才能看到希望。
不是孩子有了责任,我们オ放手,而是我们放手了,孩子才有责任。
不是孩子听话了,我们才尊重孩子,而是我们尊重孩子了,孩子才会听话。
不是孩子成长了,我们才信任孩子,而是我们信任孩子了,孩子才能成长。
不是孩子优秀了,我们才接纳孩子,而是我们接纳孩子了,孩子才会优秀。
不是孩子可爱了,我们才爱孩子,而是我们爱孩子了,孩子才显得可爱。
一名教师,尽个人所能,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困苦,用自己的教学,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消除社会的不公以及人间的不幸。书中的的故事让人感动:
《象牙筷子》一文所回忆的,是多年前的事,学生因父亲再婚缺乏安全感,于老师便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妈妈,温暖了一个家庭。
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特意多给身患绝症的上官贝贝发言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的甜美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悲悯之情。
这些故事打动着我,感化着我的教育。新学期接任三年级的课,上来就遇了一位问题学生,父母离异,缺少关爱管教,打架不学习,几乎所有孩子的缺点他都有。刚开学一天,其他同学对他的告状就不断,甚至还有好几个女生被欺负哭。难以相信这是一个8岁男孩所为。忍住不批评,开始了我的计划:安慰其他人都先不理他,就当他不存在,什么都不攀扯他。换个角度想如果是你自己,别人都指责你,你心里好受吗?然后看他又脏又破的书包,就把我儿子的给他了。又把我儿子的衣服给他,换掉了脏兮兮难闻的破衣服,让他去洗脸,并悄悄说:“没人喜欢脏孩子,天也不冷,自己是8岁男子汉了,自己回家就洗洗澡吧!”
第二天来学真洗澡了,当他背着新书包,穿着干净的衣服时眼里闪烁的光是明亮的!后来我安排他每天专门给我擦黑板,他做的很及时,我也及时表扬。又安排他每天给班级洒水,他也很乐意很积极,当然我也不停的表扬……看别人写作业,没人理睬他,他也无聊,竟也主动写起来,还对着全班人故意说老师我作业完成了,老师你咋不检查作业,我写了,又是一连串表扬。就这样他惹事少了,几乎没被告状了。时不时的大声读书,英语提问也会,嘿,也不是啥都不会嘛!
中秋节前一天我发现讲桌上放了一个月饼,上面的一张纸上写着“老师辛苦了,中秋节快乐――刘嘉祥!”瞬间我开心的偷笑起来!就让全班人给他鼓掌。其他学生投来的是不可置信的目光,同时掌声很响亮。后来又给他安排了很多事,整理劳动工具,关灯,锁门,擦玻璃……每次完成的出色就奖励笔记本……忙碌的他慢慢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引起别人注意,树立信心,融入集体,不再被小瞧,这还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
教育以“立人”为要务,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有智慧的、有耐心的、有爱心的去指导,当不拘一格的教学以及与学生平等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让他们改正缺点。如同物体有“向心カ”一般,学生也有“向师性”,他们也尊重有经验、有办法的教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更在于在学生眼中,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目送一届一届的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始终热爱着教育,遵从内心,如一个赤子,真诚坦然,如一阵春风,吹过茫茫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