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里突然跳起干瘦的,枯黄色的生物,惊讶了一下,随即认出,那时蚂蚱啊!
现在的蚂蚱,都这样营养不良吗?
我们小时候,漫山遍野的乱跑,拔野菜,摘野花,三五成群的逮蚂蚱。
田间地头,野草丛里,到处蹦哒着肥大的蚂蚱,随随便便,两手一扑,就把它套在手心里。或者单手一捏,就抓住了它的触角或翅膀,也成为了掌中俘虏。
捉来干嘛呢?
小孩子也是想着办法折磨它们啊!现在想想,都觉得残忍。
蚂蚱的背部,类似脖颈部位,比较柔软,应该是为了保护这层柔软吧,一块相对坚硬的,薄薄的壳,恰好覆盖了这片柔软的区域。这块壳,跟上下都不相连,就扣在脖子上面,像带着围脖。
我们去拔些狗尾草,就那种绿色的,头顶上毛茸茸的,下面是纤细的茎。把蚂蚱的头一按,让狗尾草的细细的尖尖的茎,隔着那层壳,穿过脖子上的柔软,这样,蚂蚱就跑不了了,虽然,还可以蹬蹬腿,活动活动触角和翅膀。
女孩子也就是串七八个成一串,玩一玩,就随手扔在草丛中,那些蚂蚱的死活,也不去想。男孩子就要玩得过点,他们会生堆火,把那些蚂蚱烤熟了吃。据说,洒了盐后味道还很鲜美,我是不敢的。
离家求学上班,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靠近田野的机会也寥寥,蚂蚱在我的印象中也模糊了。
这次重见的,是一只枯黄色的蚂蚱。见它可以蹦跳,快快开心的拿了根草去捉弄。这只蚂蚱反应一般,跳得也不远。与我印象中,那些碧绿的,健壮的,仿佛不是一个物种。难道是因为,不小心撞进了楼房高筑的水泥地,与湿润的宽阔青草地不同,而导致的水土不服?
孩子们倒是兴致勃勃的,稀罕的,追着它跑。
他们的童年里,像蚂蚱这种鲜活的东西,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