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为始,宵为夜。
元宵,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亦为春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在国人传统的意识中,“十五以内都是年”,从除夕到元宵,人们皆沉浸在新春的喜乐氛围中,而首尾,便是两次最具有仪式感的团圆。
新月除夕的团圆,是回归,是放下,一年的风雨疲惫皆放下,归来享家的温暖。
月满元宵的团圆,是别离,是出发,依依之情亦盈满希望在心头,新一年总有新盼头。
这一日,人们明花灯,喧锣鼓,只为热热闹闹将那正月春节恭送走。
这一日,树梢银花俏,月下笑靥娇,依依之情味别后再重逢。
若要追溯元宵的历史,最早的记录在汉代。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正月便成了一年之首,而这年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变成了个重大的节日,五帝时期正月十五这一例本就是宇宙主宰“太一神”的祭祀活动。
《史记·乐书》有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终。”
然而具规模的元宵赏灯活动要到汉明帝才出现。据传汉明帝崇佛,为推崇佛教,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夜,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连同士族庶民都要挂上灯笼,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
《汉法本内传》云:“佛教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到了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早已是普天同庆的重要日子,只不过此时正月习俗还未形成统一,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
《荆楚岁时记》便有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不过南北朝时期对于佛教和道教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佛教燃灯礼佛的习惯和道教三元节的都对元宵产生了影响,也正是这个时期元宵节习俗逐渐在中华大地流传起来。
隋朝时期,元宵节的佛、道气息更加浓厚了。
隋炀帝作诗《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
可见此时的元宵节早已是个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息的民间狂欢性节日了。
时至唐朝,空前强大的国力使的元宵节也是极其兴盛的。诗人苏味道便有描写正月十五的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虽说唐朝宵禁严格,但亦有规定明确正月十五前后允许开坊市燃灯,放假三天,当时夜游赏灯已经是习俗了。
到了宋代,火药的发明让元宵节更添璀璨,辛弃疾的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便写出了元宵焰火的壮观景象。
到了明清时期,元宵的景象便已具如今的格局。
在明朝盛时,元宵灯节曾从初八到正月十七,延续了整整十日,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时,民间灯会盛行,灯火璀璨,更是精致奇幻。
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元宵总是那闹得最具仪式感的夜。
毕竟过了这一夜,人们又将各奔东西,投入那美好生活的新开端。
今夜
灯火人间
月华光满
明日
春暖花开
天涯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