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应该有这种经历,在手机上刷一下视频吧,一刷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也没了。
不用动脑,只需跟着视频乐一会儿、怒一会儿、流会儿泪,过后好像觉得很无聊,对自己的“满意度”下降。
开始下决心,别再刷视频了,回归正事,去看书、听书、去锻炼、去工作等。
可是过几天,还是会刷一下,又刷一下。静下来开始分析,我这人,怎么这样?这是咋回事?
想刷视频时,要么这会儿什么也不愿想,不愿做;要么是刚完成一项脑力工作,想放松一下自己,那就怎么舒服怎么来,歪倒在沙发上,躺倒在床上,刷刷刷。有时也劝自己,少刷一会儿,少刷一会儿。
可是,那视频就像手中的扑克牌,一直在变,有很大魔力,它让你哭,它让你笑,欲罢不能,刷刷刷,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深层次想一想,这是不是人的原罪“懒”在作祟?难道都逃不脱?有专家说了,是的,谁都逃不脱,只是看谁对抗得住。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呵呵,不善不恶,原来是本懒。
人类一直在对抗这个“懒”字,因为懒会使一个东西永远存在,就是熵增,熵的本质就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一个东西放在那里,甭管怎么动,最终都会趋向于越来越混乱和无序,也就是说,熵只会越来越大,这也叫商增定律。人是宇宙的一份子,所以也逃不脱这个定律。
那么,到底怎么办呢?
人说了:“自律点呀,去努力啊,去用功啊。”实际就是让我们变得不再那么无序和混乱,而是有序、有节奏。所以,根治“懒”癌很好的办法,就是有节奏地持续行动。
有节奏地写作,有节奏地锻炼,有节奏地读书……有节奏本身就是让我们不再那么无序。
尤其是写作,整理你脑子里想的东西,也是一种有序的休息。罗振宇说过,你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开始写作和演讲。可能你会说,我不知道写什么,那就写下来你做了什么。
对自己期望值太高的人,往往禁锢了自己做事的思维,“我不会写”“我学不会”“我没有这方面天赋”等等,给自己的“懒”找下借口,走入无序的状态。
长此以往,你永远不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自己的人生慢慢慢慢地就湮没在“推着走、惯性行”的混乱中,心中的“熵”日趋增多,待到年岁越来越大,随着身体指标的下降,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就在所难免。
我们常常听到身边人说:“活着其实挺没意思”“瞎活着吧,人就这么回事”。观察分析这些人,大多应该没有自己有序的事情、真正的爱好、自己深入喜欢的事情,能让其沉浸其中。
在外和朋友和亲人相聚,被热闹充斥着,身体似乎还被麻痹,精神尚好;一旦回到自己独立空间,就开始受不了。
时常问一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活着?”等问题,认知有局限,想不明白,就从书中找答案;读着读着,心中就会豁然开朗;读着读着,知道了我的身体应该律动起来。要么去练练瑜伽,要么去跳跳广场舞,要么去学学太极拳,等等等等,在运动中,你会找到自己身上的节律。
运动是其中之一,如果平时还讲究衣着,喜欢收拾家务、爱好做饭、投入公益事业、码字写作或其他,都会减少熵增。
四川女孩胡月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左腿,热爱生活的她为自己设计了闪光假肢,体验了滑板、拳击、滑翔伞等多种运动,自信乐观,又酷又飒。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她不会萎靡不振,怨天尤人。把心中的律动建立起来后,会抵减熵增。
人性本懒,它不喜欢勤奋,也不习惯改变,改变总是难过而困难的。但如果总是不改变,懒下去,懒下去,我们终将成为废人。
不听它的,知道自己缺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就去行动,只要是对的,就使劲抵抗懒的本性。
我们不变得勤奋,怎么能高质量生存?只有做了,才会有改变,
克服懒惰,克服惰性,学会控制它,压制它,让它懒不下去,慢慢地,你想懒也懒不了了。
试试看,不试你怎么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