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人生长的环境不同,以及先天条件比如智商,情商等的差异,每个人成功的路径与方法都是不同的,但他们的背后却有着一样的内在逻辑,对事情的专注,做事情独属于自己的节奏感,以及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几乎每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问应聘者们一些关于自己成功的案例,在多少项目运作过,在其中有多少成功的可以分享?如果他在其他行业中也有工作,招聘者也会去关注他们在那些领域的成功案例。
我们将成功的逻辑大致归为以下三个方面,看上去极其简单,能做到极致者却寥寥无几,这也就是成功者之所以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专注。
2017年,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这也是巴菲特首次参演的纪录片。在此片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要求同时写下一个对自己的一生最有帮助的关键词,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两个字,专注。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普及,当代我们的时间都属于碎片化时间,接收的信息属于碎片化信息,微信,QQ,微博,b站,知乎,随便点开一个网站,看上一两个小时,时间就这么悄悄过去,哪有什么时间来进行专注呢?
专注有两个因素,第1个是时间,第2个是投入度。
专注不仅仅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还要牺牲掉很多东西,譬如无聊的社交,没有意义的游戏和各类软件,它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在不断的专注中,肌肉形成记忆,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除此之外,专注还需要决心,我们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如何对诱惑说不是一门学问。没学好的人都在慢慢被这个时代惩罚,那些没有自控能力的人正在被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狠狠的惩罚。
我们再来说说投入度。
举个通俗的例子,同样是在图书馆里坐上一天,有的人一会儿刷刷微博,一会儿逛逛淘宝,一会儿看看知乎,一天不知不觉就这么过去了,手机玩到没电,正事一点儿没干,一天下来也没什么成果。
反过来,还有的人,全身心的投入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外界一切与他无关,恍然间才发现外面的天竟然已经黑了。所谓高手,无非是精通各个领域的人,而精通,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大部分人都浅尝辄止,自然离成功越来越远。
2.节奏。
好多人在定了目标之后一股脑的往前跑,从来不注重什么节奏感,一味追求效率,以为自己追赶上了时间的脚步,可是你们知道吗?把握好节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就像村上春树写小说时,每天早上4点起床,吃过早饭之后立即开始写,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是每天写10页,一页400字,既不多写也不少写,日复一日地按照这个节奏有条不紊的开启自己的长篇小说创作。
我想也正是如此,才让他的身上没有沾染任何功名利禄的味道,他就是这么淡定从容,却让全世界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传颂着他的句子。想做好一件事情最难的就是坚持,而节奏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好这个度,不太快也不太慢,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
3.信念。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是有名的股神,当询问起他成功的经验时,他只说到,当市场上对一个企业的价值低估,就可以大量买入此种股票,坐等上涨就可以了。
这个原理简单吗?简单。但有几个能做到吗?没有几个。但是巴菲特能做到,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该股票一定会上涨,他对自己有着信念。无法否认,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所谓信念,就是能够在股票市场发生任何波动时,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并且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
信念是凭空来的吗?答案当然不是,他需要专注和节奏为前提,做出一定的成绩,从而更有自信强化自己的信念。
结语:
虽说成功的方法千万变化,归结内在逻辑也不过是那么几条,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专注,节奏,信念,它们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效果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