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 读书随笔记
第二站雅不赖 20180117
这是真的。一个本应消失的世界,一种本应消失的社会形态,这种本应消失的人文精神面貌,却好像被时间遗忘了一样,在这样一个偏僻小城完全地保留了下来。但是当地人不懂得欣赏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书店,也找不到什么本土文化的资料,说明当地人不爱读书,也不爱文化。日前这样的氛围,是一种没有自觉的状态,一且他们刻意去改变,去顺应这个时代,过一种这个时代的生活,那种非常美好、非常独特的东西就被破坏了这块土地最美的地方也就消失了。没有文化自觉的他们,定然不懂得什么是应该保存的,什么又是应该改变的。他们所谓的改变,只是建几栋现代化的楼房,让小镇看起来更有时代感一些。这改变不了本质的东西,只会打破小镇的和谐,毁掉这里真正的美好。但变化又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不爱读书就没有文化自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
——摘自《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标题的时候,无意识中发现2018年的1月份已经过去了一半多了。再过十一个半月又要过元旦跨年了。这种看似做了加速度的时间,不想都觉得让人害怕。我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能回忆起的记忆中,一切都过得很慢,不知道从何时起,时间快了起来……
时间快了,变化也快了。随着变化而来的,其实是我们生活的改变。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变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却逝去了一些属于另一个时代的美好。那个时代很慢,有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集体的味道。你可以去看《匈奴的子孙》中雅不赖的那几篇章的描写。如梦如幻的来了,又如梦如幻的离开了雅不赖。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那种快有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快,人们才会去追忆一些逝去的美好,才会去探访一些古村落,古镇。也许有大部分人想在一种快的变化中抓住一些能够用生命定格的存在,哪怕去感受下那里的空气,喝喝那里的水,吃吃那里的青菜,然后拍几张靓照就返归了。大多数的都市人去到古镇通常都会来这样的几步曲,不走完这几步曲就等于没有去过古镇。还有的,顺路买一点当地的农家菜。呵呵,不知道我这样写,手机面前的您是不是会心的一笑,嗯,这不是在说我吗?
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古镇与古村落也在慢慢消逝着。它们现在的存也是暂时的。说不清什么时候,它们彻底的没有了。它们的没有不单单是建筑的破坏,甚至人类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存在。哪怕有些古村落现在保存的依旧良好,但我们这些现代人根本不知道那里的存在,我想这个才是真正的消失……没有意义的存在,难道不等于另外的一种消失吗?
今天,我和球哥为周六的读行活动去增城踩了下点。去了我们周六要去的那个地方。我们边走边看,球哥时而不时的跟我聊上两句,我们在聊,如果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人的话,这个古村落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看着一间间倒塌的房屋,它们有着岁月与时代无法言语的伤感。它们注定了是这个时代的遗忘者,也注定了被这个时代抛弃。它们唯一的存在也许就是因为中国人“根”文化的存在罢。因为这样一种理由,保存着那些老屋,也使得外来的人过来走走看看。在阳光明媚的下午,那里像是一位与世隔绝的老者,但一旦夕阳西下,就会有着一种老者又在人生边上的味道了。
但那里唯一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商业氛围很弱,几乎看不到什么商业的氛围。这也许是好的。让这个古村落静静的流淌着时间的怀抱里,自娱自乐的活着,保留着一份纯粹与干净。但也许这也是不好的,因为它正在慢慢地被遗忘。
谁能留住古镇的存在?古镇文化的意义在哪里?文化的自觉该怎么去提升?如何发现生活中的一种珍贵?无数的思绪在头脑中飞。那就飞吧。在浩瀚的星空中飞吧。
写于2018年1月1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