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家人从小很爱我,但他们从不溺爱我,我们姐弟六人,只有我一个女孩儿,按说该是娇生惯养的,可能因为是家中的老大,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善良性格,以至于到现在我依然勤劳善良,成家有孩子后也像家人爱我一样宽容而有度的爱着我的孩子。对于孩子,我从不溺爱,我一直坚信:溺爱,会毁了孩子!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现在,家长都对孩子疼爱有加,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毁灭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溺爱会压制孩子的成长。家长们明知道溺爱不好,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像小霸王一样,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胆小怕事,什么事都不敢做,有的孩子挑食偏食,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撒泼……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溺爱孩子而造成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到高科技产品。在街上,公园里,商场休息区,你会发现很多孩子手中拿着平板电脑、电子游戏机、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家长无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会满足孩子。现在,许多家庭都是多个长辈共同陪护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一出生就犹如众星捧月般的让全家人爱到心坎里。看到孩子哭闹、不小心跌伤,父母都会心痛不已。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想要的东西从不舍得说不,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盲目满足孩子不必要的需求。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直坚持:可以惯吃惯穿,但绝不能惯着孩子不懂事。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溺爱当做宠爱,没有底线地付出、过度保护、一味地骄纵,很可能会害了孩子的一生。等到孩子酿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后悔已经晚了。
生活中,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我会给孩子合理的建议,让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会简单的为人处世,从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好多时候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想要的物品或玩具,让孩子明白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生活道理。
在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学会谦让,我的两个孩子在这方面做得都非常棒,他们与同学朋友相处不霸道,不自私,懂得感恩,善解人意,心中有爱,常常是心中互相想着对方,每一次去超市购物,两个孩子都不浪费,并能做到理性消费。看着他们这样懂事,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而,有的孩子从小到大,被父母捧在手心上,哪怕是同学间吵个架、斗个嘴,父母也亲自出面;生怕孩子受一丝委屈,将子女放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中,让他们彻底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即使有一天孩子想离开温室,改变自己,也会变得非常艰难。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有一个极端溺爱孩子的母亲,那就是康姨母的生母王老太太。从小到大,王老太太一味包庇、纵容女儿的所有过错,以至于康姨母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最后竟然做出挑唆妹妹谋害婆婆这等事来。可就算是到了这个地步,王母也没有打算好好教育这个失德的孩子,只想着为她脱罪。到最后,康姨母越陷越深,最终自食恶果,被顾侯一剑封喉,王老太太也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而这场悲剧,从根源上说,就是王老太太娇纵过度所招致的。如果不是她一直以来的骄纵,康姨母不会如此胆大妄为,为了一己私利,一再触犯家规和国法。做父母的,把孩子溺爱到这种程度,和亲手推孩子进火坑,没有太大的区别。放纵子女,终会惹祸上身;小错不惩,必将铸成大错。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保护孩子,还在于纠正他们的错误。”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有引导教育孩子的责任,而绝不是包庇袒护,否则将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缺乏责任意识,甚至会铸成不可挽救的大错。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对孩子拼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实是在内心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不是因为如何爱孩子,而是在补偿对自己的爱。古语曰:“适可而止。”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就像是一杯水,倒少了不行,太满了则会溢出来。我们给予孩子的爱若是太多,失了分寸,不守规则,这份爱就会变成害人的毒药。
真正的爱,是宠而不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信任,给他们力量;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正视并改正错误;在孩子想要展翅飞翔的时候,适当放手,给他们自己成长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而我们,只需要默默地注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适时扶一把,就够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孩子长成他们自己的模样。因为,我们只能陪他们走一段路,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孩子的路,注定要一个人去走,有些经历,注定要孩子自己去体验。我们永远无法代替孩子成长,因为我们不是他们。不能让溺爱毁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