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天留下的问题是: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书籍要少,文盲要多。你会如何理解这样的观点呢?
答:1、这是尼采的观点。
2、尼采是普及教育最坚决的反对者,他在徒劳地缅怀那个终将随风而逝的贵族社会。
3、书籍要少——最高端的作品是作者用血写就的,读者至少也要做出用血去读的姿态,因为别人的血总是不容易读懂的。
4、文盲要多——普及教育后的读者,以消闲的态度来读书,这是是最可恨的,但无奈这样的人最多,所以最好不要让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否则的话,不但会损害写作,更会损害思想。
4、尼采的结论: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
深知读者的人,不会再给读者写作。——书籍不仅是“要少”,且要乎“无”。
读者应该是“伟大高强”的。——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是真读者,他们才会促进思想、写作。
二、今日思考:话说回来,现代派的文学采取了另外一种回应方式,意识流小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我自己是看古典小说长大的,第一次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有一种被乱棍打晕的感觉。诗歌的世界也掀起了同等程度的波澜,如果说伍尔夫的小说每一句都是明白晓畅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却使人不知所云的话,那么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连语句本身的明白晓畅都不曾有过。这些在今天已经被奉为大师的名家,被奉为经典的名作,究竟何以这样古怪,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吧。
答:1、被乱棍打晕的感觉、使人不知所云的话、连语句本身的明白晓畅都不曾有过,这些在今天已经被奉为大师的名家,被奉为经典的名作,究竟何以这样古怪……?
2、两种可能:
一是,要放到作者写作的背景当中考虑,我们今天觉得古怪,是脱离的时代背景。
(正如熊老师说,读一本书,要清楚作者想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二是,类似于6月25号彩蛋《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中讲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就是今天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出了一个奇怪的趋势,更像是一门现代派的语言艺术,出现了言说混乱和解读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