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学以致道,不终身学习,勤而行之,而企求有捷径可走,急于求成,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与大道相去甚远。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这篇文章,我们来谈谈,作为一个有志于追求无有穷尽之大道的人,应该如何致道?
现在社会上比较浮躁,总是宣扬可以给人提供捷径。以至于很多人有求道之心却无勤勉之行,以为不用读书,修修心就行了,悟一悟就行了,马上就能得道。
如果得道这么简单,那全社会岂不人人都是得道之人了?
《道德经》讲: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只有明道,才能用道。不能明道,只能用术。如何明道,不外乎是反反复复的阅读领会圣人之学。
关尹子读道德经,读了上万遍,才敢下笔写《关尹子》这本书。孔子读易,读到韦编三绝,才敢下笔写《易传》。
如果你要追求的,是关尹子、孔子所追求的这种道,那谁也没办法弄一个现成的,你伸手就可以拿到去马上用。只能多读圣人书,先明道,然后才能用道。这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
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致,《说文》注:送诣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申为召致之致,达致之致。致道,也可理解为得道。
道,只能通过自己虚心学习、反复领会、循序渐进以达致道的境地,进而与道合而为一,以一持万。道不可求,道不能不学而强求它。强求不可致也。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举例一: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作战的将帅,能够时时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招致牵引敌人,而不被敌人招致牵引。
如何才能做到掌握战争主动权,致敌而不被敌致呢?
一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多种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每场战争都能够顺时而动,因地制宜,知己知彼,战必胜,攻必克,这需要极高的军事天赋才能,加上身经百战的实战经验,方能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靠“求其用兵之道”就能得到的,更不是靠熟读兵书就能够做到,历史上纸上谈兵从而招致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理论需要结合自身实践,历经无数次探索,方能掌握其中的道。
举例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古时候,各行业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君子要终身学习才能达致他所追求的大道。
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制造手工艺品的工匠,他们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的时间,又何止一万个小时呢?
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的工匠,能够制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器具。而他们的工艺技艺都达到了高深神妙之境。
同理,君子学以致道,不终身学习,勤而行之,而企求有捷径可走,急于求成,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与大道相去甚远。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真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至理名言。
举例三:
苏子曰:“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而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日与水居,方能识水之性,进而得驭水之道。
同理,我们学习圣人经典,要领会圣人所说的大道,也要把自己“没入”其中,让自己沉浸在圣人之学里,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圣人之道。
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三心二意,不能沉下心来学习的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学得大道之一皮毛,更不用说致道了。这些人都是愚妄之人,求道而不务学,害己害道。
学而时习之,循序渐进,以致其道。致道而行道,抱道而笃守之。这便是值得我们这一生去践行的人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