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酷暑下的骑行
2022年立秋前一天,我和孩子跟着骑行队骑行了30km,到达扬州方巷镇(方言读hang第四声)沿湖村,一方面是庆祝骑行队半年庆,另一方面是看邵伯湖的日出。
夏日的气温高,暑气逼人,呆在空调房里不想出来,在烈日下要骑30km,想想都害怕,然而想都是问题,真正骑起来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难,别人听说我们要骑车,纷纷说注意防暑降温,真心谢谢他们的好意。
我和孩子第一次在这么热的天气骑行,就连王会长也问我要不要乘车前往沿湖村,我还纳闷,有那么困难吗?我听从会长的建议买了人丹,有备无患。
约好下午5点在观邸集合,气温仍然有36°,烈日当空照,蓝天白云,天出奇的蓝,白云出奇的白,我和孩子买药后,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在热天下加速前行,赶往会合点,还好,还有人没有来,息下来,我感觉胸口不是那么舒服,孩子提议买点饮料,我说好的,我也想喝点柠檬果汁,缓解不适。我现在理解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喝饮料,为了舒服。
不一会人都到齐了,一行6人出发,骑行队的大部分人开车前往。很快我们骑到高架桥边,高架桥高大,遮住了太阳,我们在高架桥的阴影下骑,这时有两人在这里加入,一行8人前行。
孩子开始叫累了,说真希望乘车去,虽然这样,孩子的骑行速度也没有减慢,和骑行队一起骑,有个好处,就是团队裹挟着个体向前。
我们骑行上了611省道,611省道是泊油路,阳光热烈地烤着地面,路面反射出蒸人的热度,路上除了我们8个骑友,只有过往车辆。
我有点渴了,想停下来喝点水,一想本来速度慢,再停一下,拉下的距离更多,继续骑吧。
这时从机动车道上传来了加油声,我侧脸一看,一辆私家车里坐着好几个骑友,是骑友给我们打气,还一边开,一边给我们摄像。
611省道两边都是绿树、农田,小河的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河边有一群白鹅,有的在岸上,有的在河水里游,树木多的地方,树叶在阳光照耀下绿油油的,目极所致,还颇有凉意。
我的速度渐渐变慢,会长也放慢了速度在我前方50米的地方引领着我,孩子和其他5个人在前面骑。
远远地看到前面的6个人停在树荫下,我看到了希望,可以停车补给水分。稍息片刻,有人提议骑行乡间小路,遮荫蔽日,人曝晒在烈日下,吃不消了。
原来大家的感受都一样的,只是看人是否坚持下来。
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响应,我们拐进了611旁的乡间路,路面不宽,水泥铺就,干净的路面伸向乡村深处,中途有个陌生的骑友还和我讲了他的入会经历,随着我们的骑行队壮大,新人不停加入。
进入乡间路,我和孩子惬意地骑在后面,悠哉游哉地享受骑车乐趣,我们知道目的地--方巷沿湖村就在不远的前方。乡村路的两边都是高高矮矮的灌木丛,树木,还有许多油井机构散落在农田里,这里是邵伯油田区域,在春天的时候来看过这里的油菜花。
骑着骑着,突然视野开了,一大片湖水,湖水中有些绿洲,这是广袤的邵伯湖,我们骑在邵伯湖的西岸堤坝上,感受到了什么是辽阔。
一眼望去,水天虽然不是一色,在邵伯湖的另一端东岸,沿着岸堤,种植了一排排树木,稳固河坝,远远望去像一排整整齐齐的绿矮墙。
看到此景,孩子也忍不住拿起手机拍摄,此时此景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的含义,亲眼去看,去感受,去体验,这是书本无法传递出的感觉,只有在路上,亲身经历了,才有感悟。
又到了岔路口,前方的部队停下来等我们,给我们拍照,下面的这张是王会长给我们母子两照的,有没有寅次郎夏天的味道,哈哈哈。
傍晚时分,到达了“船娘家的菜”饭店,胜利完成了骑行任务,孩子收获了一众羡慕赞许的目光,还是个学生,了不起。许多人表达了自己本来报名参加的,一看天太热,怕骑不下来,就改换交通工具了。
孩子平时的拉练起到了作用,不游泳的日子,孩子就骑行,每次都要骑30km,因为时间不够,我常常拦着孩子不让骑。孩子还有能吃苦的劲头,祝福孩子,孩子好样的。
晚宴是一顿大餐,渔家菜,特色菜烧杂鱼,条条鲜美,红烧肉也是美味无比,肥而不腻,连蔬菜都可口,自家菜田里长的,都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感谢骑友刘娟,好几次骑行活动都带她的拿手作品,这次带的水果捞,各种水果果仁集合,配以椰汁,口感凉爽美味,这是我吃过的一款最健康的、营养丰富的夏日凉品,她是在海南旅游时吃过的,当时觉得很好吃,就自己回家做。
跟着骑行队骑行,总有意外的惊喜,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茶余饭后,大家各奔东西,有5个家庭留下来过夜,准备看第二天的日出,包括我和孩子,其余的人都回去了。
好久不再外面过夜了,那还是疫情之前的时光,那一年我和孩子去了好几个地方,桂林、包头、北京,不曾想,竟然一晃过去了三年。
我们住在船娘家的民宿里(家庭旅馆的别称),沿湖村的别墅区,房间布置整洁、小清新,孩子和我都很兴奋,孩子还带来了作业来写。晚上12点才慢慢睡着。
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看日出,在下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看日出的文章。
吃过船娘家准备的早餐,这次一行4人7点半出发,乘早凉快,还带上了船娘家的绿豆粥汤,夏日里的天然饮料。
我们离开沿湖村拐上了611省道,4人一字排开,我在尾,速度不紧不慢,王会长路线熟,又带我们骑上了乡村路,一路还给我们介绍沿途风土人情,我第一次听说沿途有个棺材跳的地名,真是好奇怪的名字。
在穿过一个杂草田时,孩子翻车了,他的车篓出故障,重心不稳,加上土路不平,孩子从车上掉了下来,好在没有大碍,骑友帮忙整车篓,继续上路。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顺道去了大行车店,重新装了一个车篓,加装了后车篓,这样孩子骑行时带着东西方便,不用挂在车笼头上了。
这次的返程悠闲,近两小时32km,均速16.8km,而去的时候,90分钟30km,均速20.6km。
考验人的夏日骑行结束了,我和孩子骑行过-6°的严冬,这次又骑行过36°的酷暑,还有什么难的骑行呢?期待下一次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