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理论的创造者,更是生活的践行者,需要的是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自觉体会,让“简单生活”理念与美好充盈心间,感受独特美好的心理世界。
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的,尤其青少年之前阶段,心理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成年后的心理发展变得缓慢,但是看似不变的后面,心理发展依然在进行,心理学家都承认人的心理发展是终生的。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呈现为:为努力生存而“活着”,为美好生活“好好活着”,为生命价值“简单活着”。可以说,心理发展最终最高的境界就是“简单活着”,即在名利欲望极大丰富体验后,知道自己为了心灵愉悦活着,知道自己生活意义活着,呈现为简单、简洁、简快。
打个比方,这种生活状态类似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内圣外王”,佛家的“觉悟”。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尝试从“广度、深度、高度”这三点考虑。
“广度”就是尽可能广泛采取各种行动,尝试做各种可能活动,尽可能多的去体验各种生活,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目标不变方法变”。
生活本质就是行动,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产生价值。
老百姓有句话,“一夜千条路,天明起来卖豆腐”。清华校园石刻一句话,“行胜于言”,这也是清华校训。我们还常常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除了这些一般道理外,行动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联系社会,增加我们心理的社会归属感。
心理问题产生于社会,社会约束我们本能欲望的直接表达与满足,因此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说,“社会是我们最大恩人,也是我们最大仇人”。同时,心理问题的解决又离不开社会,因此阿德勒认为我们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参与社会活动。
“深度”就是深刻认识人性,接受自己人性中趋利避害性,升华“三观”特性。
人性的趋利避害特性,表现在生活方方面面,毫不奇怪,也无需道德评价,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接受这一点才正常。
最可类比的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与体系,就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基础之上,其理论假设就是“人是自利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人性观的洞察是深刻且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弗洛伊德一段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人性让人悲观,因为潜意识的欲望冲动控制着人的意识,可是因为潜意识的意识化,努力向上向善的力量,如同黑夜中穿透来的一丝光明,人性世界又有光明的未来。
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就是弗洛伊德人性观。
具体到世界观,就是要承认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才会谦卑认真对待世界,同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
价值观则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做人与做事同一回事,要做一个真诚、美德、爱心、智慧的人。
人生观则是认为人生是受苦的,这样才会不断的获得惊喜,感觉到生活的幸福感受。
“高度”则展现道德自律要求,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利他主义,牢记道德是指向自我而非评价别人的。
心理发展的最终高度,其实就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式,不是欲望冲动需要,不是社会规则要求,而是严于律己与良心为要的体现。
著名的“海因茨偷药”道德故事,是说海因茨妻子重病,唯一的救命药无钱可买,这时候海因茨偷了药给妻子治病,通过如何判断海因茨行为得出道德发展不同水平。
前道德水平的人看重自我惩罚奖励,他律水平的人看社会规则行事,只有到了自律水平的人,才会依靠良心原则思考问题。
“高度”的标志就是超越一般物欲与名利,超越社会规则约束,用人性的光辉看待人事物,用国学理论说,就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用道德与良心指引自我言行。
歌德说过,世界上让他敬畏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天上星空,一是心中道德,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努力做一个有高度的人。
这样的叙说总是枯燥的,让人乏味,其实对照这三种做法的正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三种理论。
“深度”对应的是精神分析理论,洞察人性之深刻与光明;
“高度”对应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坚信人是潜能无限的;
“广度”对应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与理论,心动加行动才是解决心理困惑的良方。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理论的创造者,更是生活的践行者,需要的是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自觉体会,让“简单生活”理念与美好充盈心间,感受独特美好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