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蒋勋讲红楼的第六回,忍不住看了一遍原文,看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
这一回的奇特之处在于把原本不相关的两件事情放到一起说。虽然后面也有许多回目刻意放在一起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体验。比如元春封妃和秦钟去世放到一起,对于宝玉来说第一件事的大喜无法同好友去世带给他的悲痛相比。这进一步塑造宝玉情种的性格和繁华之中感受悲凉的敏感心理。而第六回就更奇特了,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刚做了春梦遗了精,和自己的丫环第一次体验了性,笔锋一转就是千里之外的一个乡下老妇刘姥姥一系列家长里短的故事。过去我可以假模假样的感叹作者的笔法真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啊,真是天马行空引人入胜,但心里在疑惑这什么玩意:小男孩性体验和乡下老妇八竿子打不着,怎么能放到一起。网络上整天什么狗屁神转折的文章和段子都小儿科,这情节转的才让人应接不暇。
过去不明白,如今听了人家的讲解,才大概明白作者的用心。我喜欢蒋勋讲的红楼,因为他是信佛的,所以他在红楼梦中读出了作者的慈悲心,通篇作者带着一股悲悯的情怀去创作书里的每一个人,众生皆苦,每个人都面对这自己的人生困境,在这个角度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宝玉虽然是主角,又是正在经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性的觉醒身体的成长,但可能在作者的创作意图里,虽然他是书里的主角,但不是书里每个人物的主角。一个千里之外的老妇同样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要挣扎要想办法,在佛家眼里,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塑造了一群醒目的主角,但作者同样不带差别心的描写了大量性格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配角,考虑到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这种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
同时,作者还有明显的对比的意思,刘姥姥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大智若愚的智慧,是这些每天吟诗作赋的娇弱贵族们所不能比的。曹雪芹同时经历过大富贵和大落魄,这种经历让他在明显有对自己前半生贵族生活的反思,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在灾难来临之际树倒猢狲散,看似繁华鼎盛却如此不堪一击,反而不如小人物在困哪面前的坚韧不拔。这样一对比讽刺意味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