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朗读是语文课堂常见的学习活动,然而,无论从朗读的艺术还是学生自己理解与表达的角度,“大声” 、“齐一的理解与激情”未必是必要或最好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让孩子齐声朗读,孩子朗读的声音可能只是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误以为:学生声音到位,理解与情感,也一起到;也误以为:学生朗读到位,我们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一味强调声情朗读,很容易让学生个体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感知,被集体节奏、速度与音调取代或覆盖。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朗读,却很少思考:学生到底需要、到底适合怎样的朗读。
答:比较赞成这句话的观点,然后个性化的朗读确实很重要,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记得,应该是在十几年之前,这一小的多媒体教宝,听王伟上课,你就说到了,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我当时觉得很诧异,怎么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后来才知道,不管是默读,还是指读,是轻声读,还是大声凌,如果是孩子自己主动愿意去朗读的话,那肯定是,益处更多。
问:@曾蓉三完小 在黑米粥。“用喜欢的方式读”只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看来,“喜欢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方式?读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只有那么几种,默读、朗读、浏览、诵读,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目标。孩子们不能说我喜欢站着读,我就站着,我喜欢躺着读,我就躺着。本来是默读更便于思考,不能在该思考的时候大声朗读。所以,“用喜欢的方式”是个看上去民主、自由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