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解读摘要:

知乎  道一经典谈

第1章第一次提出无名教法,但没有开显无名和有名的真实之际和修法。此章正是继续第1章的无名教法,把无名下化为有名,有名复归于无名。无名是真,有名是假,借假修真,以真破假的无上实修法,以“朴”、“小”二妙法次第修证常德,归于道妙,恶人可逆转为善人,善人转凡成圣,人间均得甘露,以法乐代替欲乐,安乐无穷。此是济世救人的究竟法门此是《道德经》济世救人的根本义。

老子知道世人是铁石心肠的,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即使让几万几十万无辜将士死于战场也在所不惜。但老子同时也看到,圣人也不能完全常定于凝神抱一的玄同妙境中,还是必须承担起除灭妖孽的不得已的战争,这就是我们在黄帝战蚩尤、汤武革命中看到的。这是老子守柔中道观的内涵之一。

老子为人类历史中无数的阵亡将士哀悼,劝诫有德上将军像安葬自己的亲人一样安葬敌对双方阵亡者。此章老子宣说如何避免战争。人类要避免战争只有修道一条途径,没有第二条道路。修道可以让铁石心肠的人悔改,以道的无上妙境为法乐,代替世间欲望带来的粗俗享乐,世间粗俗的欲望决定是没有结果的。

世人怀疑道的无上妙境是否真的很美妙,会说那是修道人自己的感觉,实际上道的能力有限。老子作此章回答世人质疑。此章再次宣说了道的实修实证,使世人能够了悟道的真谛。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既知其名,复守其道是最重要的修法。

“道常,无名”常规断句为“道常无名”,把“常”作为修饰无名的形容词,实际应该断句为“道常,无名”,“常”是修饰道的。道是真常不变的,与第一章的常道一致。后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C)也是如此,后文有“道隐,无名”(41C),“无名”单独成句,与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一致,都是老子无名学说的宣说。

全句可以翻译为“真常之道本来是无名的”或者“道真常不变,本来无名”。经文强调道的真常性和无名。断句不同,含义不同。原来断句的含义是“道永远是无名的”,显然是不对的,而且与“始制有名”有矛盾。

此章经文包含几重修法,意义很丰富。王弼注:“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道是无形的,无法抓握,无法称名。这是本体上的认识,是深意识的体验。河上公注:“道,能阴能阳,能施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王弼和河上公把无名作为常的表语,似不确。

道常之“常”是老子的专用术语,不能失义。这个“常”字是不可用它字替代的,如认为常是修饰无名,则常是普通义,可以被它字替代(久、长等)。道常、常道、常德都是专用术语(佛教中的名相),是固定的。“道常,无名”一句是双重含义,道是真常不变的,它是无名的。

“道常无名”只有一层含义,显然前者义胜,且与后文更为一致。道常以真常性、永恒性来见道。道不可见,但必须通过世俗语言的一个角度,逐步使道呈现出来。反过来,世人可名之道不是常道。“道不可见,见而非也;到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语)能用世俗语言叙说的就不是道。

道常、常道、常德都需要观想,只有通过观想,才会在深意识中扎根。观想之前一定要辨认老子的专用术语(名相)把专用术语(名相)误认为是句子、词组,把专用术语(名相)动词化就会使专用术语(名相)失义,从而无法与《道德经》的义理体系关联起来。

这里“道常,无名”都是二个特殊表述法,是二个句子而不是一个句子。这样能够在深意识中体会精义。此句经文陈鼓应译为:“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状态的”,显然因为断句而错会了经文原意。(《老子译注及评价》190页)

经文:朴虽小。有人断句为:朴,虽小。朴是道的别名,强调道的古朴性,未加任何人为雕琢,好像一根原木或一块玉石。原木为樸(朴),原玉为璞,从古朴、纯朴、天然、未经雕琢形容道。前文“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是常德三德九品之最高阶位,所以“几于道”,离道最近,如同在佛教中的妙觉菩萨阶位。后文有“无名之朴”,老子这几章把道的真朴、古朴、天然反复宣说。道的每一个别名都是修道的入口,后世学道者从朴入道者甚多。

晋代修道者葛洪抱朴子,显然以修朴作为最契机的入口。王弼注:“朴之为物,以无为心,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这段注文很有体验。朴的内质就是无心,有心就可以诱惑,无心则不可以诱惑。这个无心不是凡夫的无心,不是石头的无心,而是以无为心,是圣人的无心。保持一颗真心,以无作为心中唯一之象(象亦非象)。如果修到此番境界,可以入道。

石头的无心是断灭无,圣人的无心是以无为常。石头不可以诱惑,圣人亦不可诱惑,但不可以认为圣人就是石头。这是古代禅宗争论的焦点。

僧志道来六祖问《涅槃经》大义,其中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四法印,十年没有悟透圣人的无心和石头的无心差别何在。志道问:“若法身寂灭,即当草木瓦砾,谁当受乐?”世人之心是有,石头之心是断灭无,圣人之心是非有非无,故破有无二边,灵明独耀,玄照无碍。古代禅师修不动心,不动心是心不动 ,而不是心死。二者道理相同。

王弼说得道以守朴为第一,无人能够诱惑,无人能够役使。如果能够诱惑,就能够被役使。看到这一点很重要。有智慧的人可以用才能来役使(诱使他发挥才能),有勇气者可以用勇武来役使他(诱使他拼命),有机巧者可以给他难办的事去挑战,大力士可以举行任重比赛(举鼎),这样可以让他们精疲力尽。朴是微不足道,几近于无,所以说“小”。大很起眼,小不起眼,不起眼的朴却是如同化学中的微量元素,起着关键作用。

“小”是老子第一次用来描述道。大是道的别名,小也是道的别名。名家的一个命题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大是没有外部了,到极点了。至小是无内,这个命题不是简单的命题。以无外定义至大可以理解,以无内定义至小是卓越的智慧。古希腊哲学家以“不可分”来定义至小,至小的就是原子,原子的含义是不可分之物。

古希腊智者和中国智者对至小的思考和定义不同,但都很有智慧。物都是有内的,但至小则无内。老子这里的“小”就是至小无内的至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小。世人的小是相对的小,老子的小是绝对的小。但老子的小不是古希腊的原子,老子的小是至小玄同体(小一),古希腊的原子仅是物质。古希腊智者没有回答原子是否有生命的问题,甚至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无生命的原子能够产生生命吗?应该是不能。

佛教智者也对至小感兴趣,提出无分微尘,还有邻虚尘。无分微尘显然与原子近似,以不可分来定义。老子这里提出小是有深意的,老子从十八重玄关(道的十八个名号)来宣说道,让世人理解道,其实道的名号有无数个。道可以成为天下至小者(小),世间最小之物都不能比道更小显大是道的大能,显小也是道的大能。孙悟空就是能显大又能显小。

此段宣说道是至小者,应该看做是道能够显小。没有大能就不能显小(至小者)。道显小,万物就显大了,显得相对大了。即使道是至小者(万物相对大),还是不能臣服道之至小。凡夫认为不能臣服比自己大的,但能够臣服比自己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老子用小说法,颠覆世人的俗见

至此,道显示了四胜相(四种卓越相),常,无名,朴,小(至小者)。对比之下,天地万物显示四劣相,不常,有名(有限),染污,和合态至小是基态,万物是和合态,是和合生,和合就是缘起缘灭,没有自性。基态是稳定的,故常。和合态是不稳定的,易散的。道为什么无处不在呢?正是因为道是至小者,可以进入任何物体中,“无有入无间”。崂山道士可以穿越一堵墙,但世人不可以穿过一堵墙。物对人构成质碍,世人无法穿越,但无对道不构成质碍。道是至小者,所以有无限的穿越力,甚至所以可以穿越世人的心。

世人的心是铁石心肠的,但要转化世人的铁石心肠,守朴是一条途径。老子对世人的大和小的判断很清楚,重视大,轻视小,这是世人犯错误的原因。错误的根源是世人依赖眼睛(感觉器官)的缘故,氰化钾几毫克足以至人于死地,岂能因小而忽视它的杀伤力?世人会上眼睛的当。

朴虽小,既朴又小,朴已经是不起眼,小更不起眼,双重比喻,如同玄之又玄,小之又小,形容道很不起眼,易遭世人的忽视。道是至小者,是最微细者,可以入世人心,突破人心的防线,从而融化世人的铁石心肠。扁鹊说,最难治的地方是汤药、针灸都不能达到的病灶。道是至小者,可以达到最难达到的病灶,治愈世人的心病。

经文:天下莫能臣也。道既朴又小,但用大无边,天下任何人(君王)都无法臣服它。道是“桀骜不驯”的,世人总想让弱者臣服自己,君王总想让天下人臣服自己,但谁也不能让道臣服自己。大力士无法打击一粒微尘,这显示大力士的弱点。

庄子说牦牛力大无穷,但抓不住一只老鼠。世人力大无穷,抓不住既朴又小的道。世人不能阻止衰老,不能阻止生病,不能避免走向死亡。这一切都是道在运行侯王只知用兵的力量,却不知道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的。

此句与上章经意呼应。上章有道的人主是“不以兵强天下”,因为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道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二章对比,显然是强调道的力量不是人力可以抵抗的。这是老子说法之妙。侯王误认为人力最大,人力中又以武力最强。老子告诫侯王,最强的武力也不是朴虽小的道力可以比拟的。

经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一个真正的侯王,应该守道无为,天下都会井然有序。河上公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化。”侯王守道(守朴),万物都会欣欣向荣,以德润物,物自运化,何劳人烦心?自宾与宾意义不同,宾可作宾服解,但自宾却不能做自然宾服解,而应该做井然有序解。

老子的自都有化被动为主动的含义,后文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四自都是一种天然、自然、井然有序的道化状态。这里的自宾也是道化状态,没有服从的含义,而是井然有序,“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状态。庄子描述的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这就是自宾状态。现代的话来说,彼此都活得很轻松自在。

王弼注:“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抱住自己的本元真朴,无事无为,本来逍遥,何必被欲望塞住那真我的源头活水呢?物自宾,是物逍遥。道自得,是我逍遥魏文王说“魏真为我累乎”(田子方),欲望让侯王失去了作真我的逍遥,可惜侯王不知。老子不得不救之,此是善于救人救物。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王弼注:“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天地相合之时,甘露会自动降下来。我守住自己的真性无为,万民会自动平等的获得一切。甘露是神露,从天而降。天地是二大神物,它们相合会产生神露。

《楚辞·远游》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六气就是六中神露,沆瀣是其中一种。后来的沆瀣一气成为贬义,不是古义。屈原羡慕古代修道者不以五谷为食,而以神露为食,所以没有人间的苦难。修道者认为以神露为食可以不朽。原始的甘露是树上流出的蜜汁,古人称为甘露。后来道家认为甘露是从天而降的神露。

老子这里说甘露是天地二大神物相合的产物,是世人的真正的精神食粮。有了甘露,人间五谷杂粮就没有滋味了。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平等的得到了神露,侯王不会多得,百姓不会少得,这就是“自均”。甘露是最珍贵的东西,却不分高下贵贱,人人一分,不多不少。老子这里以甘露为喻宣说了道家的平等观。人本来可以不朽,因为甘露就是不朽的食物。但世人不品尝天地降下的神露而耽于世间的享乐,结果人变得寿命短暂。

前文说“我贵食母”(20C),修道者吸食道的乳汁,甘露就是道的乳汁。因为老子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母亲。河上公把甘露注为“甘露善瑞”,吉祥的征兆。《摩西五经》中也有甘露的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沙漠荒野中走了40天,没有粮食,眼看就要饿死,结果发现了甘露。大饥荒时代出现从未见过的食物也可以称为甘露,甘露就是救命之物。

经文:民莫之令而自均。世人已经习惯听从命令,君王的命令和父命。但甘露这种救命物人人均等,这不是有谁命令这样做的。这就是道的力量,道的力量“朴虽小”,却无处不在人间永远是不公平的,但道本来就是公平的。

此句经文宣说生命之食粮来自于上天,人人平等充足,根本不需要争夺,更不需要战争。甘露降下来,人间变得十分美好,争斗将会成为历史。

经文:始制有名。此句最值得深究。道的本体是无名的,但道永远是无名的吗?不是,道在按自己的自然运行,化现,于是就“始制有名”。从“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五十一章)来看,老子不排斥子,母与子是天然的联系。但老子告诫世人的是,“始制有名”以后就把道忘了,而只记住名了,是就违反了“始制有名”的本意了。有了儿子就把母忘了,这是愚蠢的。

钱代表物,但银行家只知道钱,不知道物,这就会出大危机(货币超发)。“制”就是割,是贬义,“始制有名”与“大制不割”正好相反。“始制有名”是方便法,“大制不割”是究竟法。

人的意识有二层,浅意识和深意识,思维则有浅思维和深思维。浅意识对应名,深意识对应道。把名比作钱,道比作物,这样好理解一些。指与月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只是比喻,有助于理解,但道永远需要深意识的实修实证。“朴散则为器”(28C)是贬斥人的纯朴性的丧失,而不是赞美纯朴性的丧失。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混淆。世人如果把名当做名看,把道当做道看,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既知其名,复守其道,那“始制有名”就妙了。这是修道的正确途径。如果既知其子,不守其母;既知其名,不守其道,那就误入歧途了。

有名与无名相对。有名是假,无名是真,借假修真,以真破假。道本来是无名的,但为了认识道,禅师伸出一根手指,指向月亮。名就是手指,道就是月亮。道从无名到有名,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一种表现。“始制有名”正好与“道常,无名”互相印证始制就是人为,人的习性就喜欢命名,不命名就无法获得知识,这是浅意识的特征。

在深意识中,人是成像,不需要命名,是一种玄鉴、玄览、玄照的“圆照清净觉相”“始制有名”是世人的浅意识喜欢命名的结果。道本无名,就被世人活生生编造了一个名出来。万物的名都是如此来的,牛本不是牛,马本不是马,始制有名以后,就牛马喊个不停。牛不知道自己叫牛,马不知道自己叫马,自得自乐。

道本质上还是手指所指的那个“如”,大千世界原来都是那个“如”,无彼无此。一条蚂蟥割截为二段,二段都是活的。原来的“那个”蚂蟥呢?蚂蟥不分彼此,所以生命力最强。“始制有名”有二重含义,既是修道的途径,又容易误入歧途,这是老子此段特别强调的。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语言有它的含义,含义有它的所指,这个所指是无法言传的。哑巴哇哇叫,那个就是道。心中所想,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说“始制有名”。名不过是标签罢了,把标签当真物那就大错了。人给道贴了一个标签,我们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但还是必须实修实证。不然就如同口中说吃饭,肚子还是很饿。

有名以后使人开始顺利的交流,但好像是银行里钱的交易,钱所代表的实物没有交易。这是一个把名当道的时代,如同一个把钱当实物的时代,数字时代来临,就是把数字当实物的时代,人们已经失去区分数字和实物的能力了。

一旦饥荒来临,才知道数字不是实物,名不是道。王弼注:“始制,谓朴散始以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明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王弼此注与第28章“朴散则为器”的理解有关。“朴散则为器”是纯朴性遭受破坏成为无价值的废弃物,如同艺术品成为碎片。朴散为器,立为官长,开始争刀砧板上的碎肉,真是可怜。

经文: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河上公注:“既,尽也”,既有就是全部有了。这里的意思是与后文“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五十二章)一致。名是子,道是母。名(子)已经都有了,就需要守住道(母)。这是老子的知与守的实修法。有了名,就耽着于名,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名的价值就是提示器,修道者还是需要实修实证。

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修法,这样名也正当了,使道彰显了。道的彰显由名引发,但还是修道者的实修实证起关键作用。但世人就在名上止步了。“止”有二义,一是止而不入,一是依止。“始制有名”是乱象已生,故应知止,不能乱上加乱,争刀锥之末。“知止”是离此妄名,反守真道,知守皆备,理事圆融。

经文:知止所以不殆。“知止”是离假名守真道,那这句经文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把知止理解为止于名,止于“刀锥之末”(利益的肉末),那这句经文就落空了,不殆二字没有着落了。道本无名,后始制有名。既知有名,复守无名。复守无名,即复守于道。正因为止于道,所以可以不殆。不少注释家注释为止于名,再引申为立为官长,差以千里。如有译文为“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这与老子原意差距较大。人生是殆,必然灭亡称为殆,mortality,不殆是不灭,immortality。殆语气极重,不是危险这类语气,而是灭亡这样的判词。不殆就是超越生死,超越人生死穴,就是脱胎换骨,成为新人。

道是万物的归宿。天下代表万物,道在那里,万物就归向那里。就如同川谷归向江海一样。“之于”是归向之意,“之”就是向某个方向行走。蒋锡昌说这里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也可以理解。道在天下,万物归之,如川谷归于江海。“之于”河上公本为“之与”,于、与古可通用。此句更可释“知止”为离名归道。

此章老子首先宣讲道的四胜相常、无名、朴、至小,再阐述道力无限,再阐述天降甘露赐福万民,平等无二,再揭示了道的无名和有名二阶段的关系。无名是本体,有名是方便。既得方便,复守本体。万物归于道,止于道。人生就完美无缺了,可以超越生死了。要做一个有归宿的人,有归宿的人才是一个完美的人,超越的人。

道的力量是人的力量无法比拟的,不要相信人的力量,更不要以为兵强可以无敌于天下,只有道可以无敌于天下。万物归道,这是宇宙法则,这是人力不可遏制的。那就听从道的命令吧的。道力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河流奔向大海,万物奔向道,谁能阻挡呢?

个人感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我突然间有个想法,每天去采集露水喝,是不是可以延年益寿?当然开玩笑的,甘露应该不仅仅是露水,泛指天地间的果实吧?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有名对照无名,有了名字或者称呼,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了高低好坏之分,就会失了道心,也就是失去了对事物判断的公正性。如何知其名而守其道,最好的方法,老子其实已经给了答案,就是“知止”,读过解读后,我的理解是,知道了名也选择忘记,不去让名影响了自己的判断,依道而行。也就是解读中提到的,无名是本体,有名是方便。既得方便,复守本体。万物归于道,止于道。人生就完美无缺了,可以超越生死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