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修行者呀!
我现在宣说关于战争的教法,
那些号称替天行道的君主啊,
决不能用强兵征服世界。
依靠杀人征服世界的人,
要知道上天将用天威来诛灭他。
看啊!大军所到之处哀鸿遍野,荆棘丛生。
看啊!残酷的战争过后颗粒无收,瘟疫流行。
那是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
如果为了除暴安良,降魔惩恶,
不得已使用武力,
那也要适可而止,
不敢以逞强为目的。
胜利了不要自我膨胀,
胜利了不要自我夸耀,
胜利了不要自我骄傲,
胜利了那是不得已啊,无数生命已被摧残,
胜利了切勿不可一世。
人生到了壮年就会走向衰老,
最后走向死亡,
因为逞强是违背道的,
违背道是不能长久的,
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
解读摘要:
知乎 道一经典谈
《道德经》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洞察人性现实地的弱点(恶性)和究竟地的完美(道性)。这个现实世界充斥痛苦、罪恶。人类文明的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观察,知道人类文明的未来是光明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人是宇宙中的神物,所以未来一定一片光明。
老子从定中出来回到现实地,观察到人性确实很醜陋,可以说一无是处。人性的醜陋和完美,恶性和道性同时呈现出来。老子知道,把人性的现实之恶转化为究竟之善正是圣人的伟大事业,圣人正是因此而应世的。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8C),又进一步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62C),面对现实地的醜陋,老子发出救人的誓言。
人类最大的恶是什么?战争。一场战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消灭了。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卷入了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无数战争悲剧的一部分。此章老子以一个华夏文明智者的身份表达对人类战争的厌恶,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强有力的反战宣言。老子《道德经》共81章,用了二章(30、31C)来反对战争,语词激烈,悲心无量。
河上公注:“顺天任德,敌人自服”,这才是替天行道的人主。“以道佐人主者”的“佐”是指什么?通常指帮助人主者,即姜太公这类贤人。但如果把“佐”理解为号称替天行道的人主更加合理。河上公注是“以道自佐之主”,正是如此,“自佐”极为精辟。
周朝初年分封了七十二个诸侯国,史书说跟随周武王伐纣的有八百诸侯。当时规定诸侯不得发起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语)但周王朝衰落以后,诸侯国就开始以实力发起争夺土地的战争。平王东迁以后,只得依靠郑国等强大诸侯国的支持,才能维持局面,周王朝已经无法制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当时出现很多贤人,这些贤人几乎都会帮助有野心的诸侯国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老子的经文暗含了对绝大部分贤人的责问,你们号称“以道佐人主”,但谁做到了呢?你们参与的战争有几次是正义战争呢?老子心目中,也许只有讨伐暴君桀纣的“汤武革命”才是唯一的正义战争。老子惯用双关语,只有细细品味。
“不以兵强天下”,是指应该以道强天下。今天人们更加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失去文化力就失去文明的未来。兵强天下于一时,失去文化力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人类文明的未来肯定不是以兵强天下,而是以道强天下,以文化力、创造力、交流力强天下。
《薄伽梵歌》中战神阿琼那面对争夺王位的战争,述说了自己大战前的悲伤。“看到所有这些辈分不同的亲属和朋友时,感到极为怜悯。”战神要消灭的是与自己争夺王位的兄弟和背后的族人(支持者),所以他说:“我看不出这场战争杀死自己的亲人能带来什么好处,也不期望随之而来的任何胜利、王国或快乐。”
其事好还。这是老子的因果报应。佛教说“不信因果,无恶不作”,因此把相信因果报应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基本要求。今天的华人似乎认为因果规律是从印度传入中华的,其实这就是老子早就宣说了因果规律。老子后文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3C)恶人的头上有一张天网,不会让恶人逃脱惩罚。老子说“繟然而善谋”,“繟”即绳子松松的样子,上天用一根松松的绳子拴住每一个恶人,好像今日的卫星定位,恶人是没有任何机会逃避惩罚的,自作自受是必然的。
在历史哲学中,在家教中,“其事好还”极为经典。如果世人能够记住老子其事好还的教戒那该多好。有人说善人没有好报,恶人反而逃脱了惩罚。老子是针对这种不信因果的世人特别宣说此句教戒的。恶人逃脱了惩罚了吗?表面上确实有善人没有好报,恶人没有恶报的现实,但老子站在究竟地(真谛)上观察,发现恶人自己或其子孙必然都受到报应了。
老子问:子孙的报应是否报应呢?真谛上说就是报应。华人重视祭祀的文化,子孙受辱就是恶人受报应的一种,祖先受辱也是受报应的一种。老子的天网是极其广大的,包括子孙后代,包括眼不可见的力量。世人只用肉眼看,老子不是用肉眼看的,而是用道眼看。世人看不到归宿,老子是看到归宿的。“
道是无形的,道眼也是无形的,有了道眼,自古及今都一览无遗。“其事好还”的经文是道眼观察的必然结果,要制止战争,必须把世人带入一个永恒的世界长流之中,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长流之中,“其事好还”是千真万确的。
王弼注:“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返还无为”。那些大谈“立功”的人不过是来扰乱这个世界罢了,以道立身的圣人以无为作为最大的目标,从来不把“立功”看成是一件高尚的事,而是羞而不为的事。
王弼注:“言师凶害之物也。无有所济,必有所伤,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也。”师(军队)是凶器,不能成就正当事业,但必然会造成伤害。杀害人民,毁坏庄稼,千里无人烟。凶年是指庄稼荒芜,瘟疫流行。汉末和五胡乱华时代战争更加惨烈,中华大地到处是战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曹操是个军事统帅,心中体会最深。他所作的《蒿里行》说: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历史上有名的蔡文姬被胡兵掳掠到胡地,不得已在胡地生了二个孩子,但她时刻思念故乡,后来被曹操用重金赎回。她的诗歌更是个人痛苦的亲身体会。她的《悲愤诗》说:
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孓遗,尸骨相撑距。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一位是统帅,一位是身遭战祸的女性当事人。诗句中描述足以让读者寸肠断裂。南朝文豪庾信的《哀江南赋》记载了五胡乱华时期的战争惨烈,不得不问:“日暮穷途,人间何世?”人生走到了无路可走的穷途末路了,这个是什么世界啊?
老子的悲心无量,知道世人的欲望之心一开,就像开闸的洪水,无法遏制,战争的悲剧无法避免。世人为什么如此愚蠢呢?人不是天生神物吗?怎么会互相残杀?修道士归根曰静,如如不动,安住于寂灭的无上妙境。世人是因为对道的领会不足,才会堕落到以欲望为目标的人生中。这不是人没有道性,而是内明心受到染污,正像镜子被灰尘蒙蔽一样。
只要圣人帮助世人搽去镜子上的灰尘,恢复心的本明,人就是真正的“天生神物”(河上公语)。老子此章面对人间最惨烈的战争,表达一个智者的心境。修道与战争是完全不相干的两重世界,怎么也无法结合下一起。后世的修道者可能是这样,但老子显然没有忘记修道的本怀:济世救人。
善有果而已。王弼注:“用兵者济难而已”,有道者用兵就是除暴济百姓之难。释德清注:“然于济弱扶倾,除暴救民,盖有不得不用之者,惟在善用。”老子用了六个“果”,这是老子说法的直率文法,宣示有道者对用兵目的非常清晰,整个用兵过程决不超出除暴安良的范围。前文言水之七善,此章用兵六果,前章济世救人五善,均是不二善法,不二妙法。用兵妙法就是除暴安良。
果即成果、结果。除暴安良,不得已用兵(凶器),实际上老子知道世界上有除魔的必要。人类的死敌就是魔鬼,桀纣不是人,乐于杀人者都是魔的化身。老子看来,道与魔一直在较量。现在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成语(老子的成语应该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是道与魔较量的观念。魔既指人间那些乐杀人者,后来禅宗也指心魔。真正的替天行道的人主只有在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凶器(用兵),除魔不用凶器会反遭魔害,老子的战争观就是如此。
不敢于取强。“强”在《道德经》意义特别,主要意义是耍横,逞强,不合道性的强。后文“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C),都是此意。老子是看未来的趋势,不欲盈的哲学也是未来的趋势不好。
悟道就是悟趋势。在老子眼中,强是现在强,未来弱。现实地的强,究竟地的弱。“不敢”有敬畏意。敬畏上天,敬畏道是老子心中的基本信仰。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勿矜勿伐是老子修身四德之二。矜是自视甚高,于人不屑,盛气凌人。伐是自夸其功,居功自傲。“果而勿骄”,有功则忘乎所以,《孙子兵法》总结为骄兵必败。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除魔惩恶,都不能因为一时胜利就忘乎所以。
敌人既然是妖魔,形成危害人间的势力,必然很强大,所以骄兵必败。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深谙兵法,后世学道者如范蠡、乐毅、张良、诸葛亮、李泌、刘伯温等皆是最高明的军师。但把《道德经》看成是兵书就误解了老子的悲心。
果而不得已。王弼注:“但当以除暴乱”这是五果句中最重要的一句。道者是不言兵的,但只有在唯一的情况,除暴安良,降魔惩恶的情况下才可以言兵。有道者是否永远守柔?这是个极易误解的问题。在第28章开始,老子的“知雄守雌”教言回答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知雄守雌教言有多重含义,一是圣人的忍辱负重,入浊世度化众生,甘愿自己承受苦难,而让众生安乐。但除暴安良、降魔惩恶的含义也是不可或缺的。《道德经》的圣人没有放弃除暴安良,降魔惩恶的使命。对于众生可以甘愿承受苦难,甚至替众生受苦受难,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除暴安良、降魔惩恶的责任。
经文“不得已”把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作为圣人的行动指南。人间的正义标准和圣人的正义标准是不同的。只有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才是最接近于老子的正义的,这是不得已的。后世的反侵略战争当然也是不得已的。如果认为圣人除暴安良、降魔惩恶的责任也应该放弃,那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道德经》宣说的是“知强守柔”的中道观。
经文:果而勿强。“果而不得已”是宣讲圣人正义战争的合法性,此句是宣讲取得胜利以后应该尽快恢复和平,把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战争取胜以后继续逞强,那就超过了正义战争的初衷。老子及时提出了告诫,那些真正想替天行道的人主应该牢记这个准则,而那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主则应该警醒,不要以为可以大开杀戒。
第三段经文以“善有果”立论。善是善法,妙法。果是标准、合乎道的结果。除暴安良、降魔除妖有很多方法,伤害最小的就是最善的,最善的就是最妙的。目的不是“取强”,经文二次强调此意。
第四段经文: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经文“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王弼注:“壮,喻武力暴兴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武力很威武有力,似乎势不可挡,无道君王似乎不可一世,就大开杀戒,血流成河。这就是“壮”。壮本来是褒义,人的壮年是最强有力的时候。但老子不喜欢人的壮年,而是向往人的婴儿期。婴儿期体现了人的最强生命力,保持了真正的纯朴。人到壮年,外表看上去是最强壮的年龄,实际上生命力已经在走下坡路。
世人厌老,老近死也。世人喜壮,不知壮近老也。老子是个“医生”,道家都是“医生”,对人体机理解很深。今天的医生早就告诉你,人的病都是在壮年就开始的,现在高血压、中风等危险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世人想不到,自己身体最强壮的时候,病在悄悄的发展。这就是物壮则老的内涵。谁能反对这样的结论呢?物壮是违反道的,也许将来的医学发展可以从这里得到破解衰老密码的方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身体如此,万事万物都如此,人主用兵不可不知这个道的法则。
不道早已。穷兵黩武是最早灭亡的,因为是最违反道的法则的。身体从婴儿长大,表面上越来越壮,实际上是离道越来越远。“物壮则老”,身体是如此,但人的心灵可以摆脱这个身体的衰老规律,永葆活力。
第30、第31二章反战章是华人反战思想的光辉,让学人能够体会一个真正的有道者是如何看待战争的,对人类文明的关怀是老子最光辉的思想。老子的反战思想是人类反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精华。
个人感悟:
这一章非常震撼,“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种画面感跃然纸上,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吧,老子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甚至看到了多少次的重复发生才能有如此的感慨,这一段能感受到远古的悲凉和叹息,每一句都是刻骨铭心的告诫。
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性的问题,而这完全都在老子的智慧中思考过,今天依然适用。
“不以兵强天下”,在世界大同之前,恐怕难以实现了,差异导致强弱,兵强可以不去凌弱,但可以保身
“其事好还”,“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就是因果报应啊,老子讲因果啊,道德经一直是一个宏大的宇宙观来讲述道,放到宏大的宇宙中去理解因果,这就是道的相,只不过在短暂的人的生命中,只能窥见一瞥而已,老子是怎么知晓的啊 ?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矜是自大,自视甚高,盛气凌人。伐是自夸其功,居功自傲。骄是骄傲,忘乎所以。这些都是人性,赢了之后,人性会被放大,极具的放大,勿矜勿伐勿骄如同当头一棒,提醒人需要回归理性,不得已而为之的胜利,既是对惩恶除暴的肯定,也是对道的原则的提醒,不要让胜利带领的人性张扬泯灭了道心。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这句其实是养生之语,人到中年,身体大不如前了,需要保养了,恢复能力在下降,而面对的挑战和压力在上升,如何顺道而为,知晓自己的局限,知晓自己的身体,才能长久,当然人不自生,不能长生,至少可以多一些对这一世的体察和思考,有余力再去做些济世之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