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活?
只是不敢死。只是没有许多人死。
其实生与死本无意义,生死仅在于心脏是否搏动。所以才要创造意义,所以才苦苦追寻意义。
人为的赋予生活意义,人的意志才不至于磨灭,人才不会麻木不仁。可意义多难得呵,于是痛苦的根源被创造了。
人啊人,渴求美好故寻找意义,意义难求,故创造痛苦。正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么说来,意义岂非祸根?
不。生命本性贪婪,既然人们已解决了生存问题,那么精神空虚便随之而来。贫困的人们便极少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因为他们的未知在于是否有饥寒。饿者求食,饱者求意义,本是生命同一种渴望的不同形态,以此可证。
那么精神空虚何以填满?唯有意义。意义可以带来理想与思考,灵魂的意义被理想与思考满足,这时人便可获得意义。
然而理想与思考轻易便可实现吗?理想遥迢如梦,思考永无尽头如深渊,二者使人陷入怀疑。
痛苦便在此刻降临。可见,只要不死,便有精神空虚;只要感到精神空虚,便寻求意义;只要寻求意义,便会追求理想与思考;只要理想与思考不能终极,便被痛苦淹没。
啊,不死,自以为摆脱痛苦可以由意义去获得美好了,可是兜兜转转又重归于痛苦。
还不明白吗?唯有痛苦永恒。若死亡不带来肉体折磨,唯一的解药本该是死。
——死,却因为人们以为可怖,而被归为痛苦。
所以啊,不要问“为何活”,要问“为何痛苦”。痛苦永远存在,生命的意义于是变成了感知痛苦。以快乐为痛苦,以痛苦为快乐,最终在痛苦的帮助下走向死亡。
至于死亡是否是解脱,便在于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