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马路



等到上了小学,我家楼门前那条马路,就成了我童年生活里最快乐的场所。

我们的小学,也是在小区里的厂办小学。同学也都是住在小区里的各个宿舍楼。其中常跟我一起玩的,就住在这条街上的几栋楼里。因而每天下了学,等爸妈到家之前这段时间,这条马路就成了我跟同学们一起玩各种游戏的场所。这时你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有着各种儿童娱乐设施的游戏场。完全不是的。马路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条混凝土路,两旁是两遛儿泥土地,种着几颗北方随处可见的杨树。再往两侧就是被篱笆围起来的绿化带了,一直延伸到公寓楼脚下。但正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的马路,却承载了我读小学期间,和同学们一起渡过的数不清的快乐时光。想起来那时候可玩的游戏真多。比如跳房子,两个人就能玩。在混凝土路面上用粉笔头画出格子来,再用个沙包来投掷到格子里,然后单脚跳。或者哪怕没有沙包,用块石头也能代替。而且也不用特别跟同学约好。记得我常常是一个人在马路上先画了格子,开始跳,过一会儿就会有其他小朋友加入进来。这游戏最适合2-3个人玩。如果来的人多了,大家会自动切换成跳皮筋。2个人撑皮筋儿,另外2-3个人轮流跳。哪怕街上没那么多孩子,但也想跳皮筋儿,其实也是可以的。只需将皮筋儿一头拴在一棵树干上,另一头一个孩子撑着,这样两个人也一样可以轮流跳了。如果来的孩子人数更多了,比如4-5个以上,就会想要玩儿“红灯绿灯小白灯”。先“ Cèi丁壳”(石头剪子布)选出一个孩子,拿红领巾蒙上眼睛,然后其他孩子都在他周围。当蒙眼睛的孩子开始喊“红灯路灯小白灯,现在不许动。”这几个字的同时,其孩子会四散跑开。但这几个字一旦喊完,就必须停在原地。这时蒙眼睛的孩子就开始一步步向四周摸出去,先摸到谁,并且能够说他的名字。就换这个人蒙眼睛。

等再大了点儿,大概上了小学二、三年级了,我们就开始学着骑大人的自行车。那时候家家基本都有1-2辆自行车,用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有阵子小区里的孩子们忽然就开始流行起学骑自行车。但那个时代的自行车大都是26、28寸(指车轮外胎直径)带横杠的成人用车,只有飞鸽和凤凰两个国产品牌,并没有适合儿童骑的型号。我还记的我爸那辆28车,光车的横梁就到我胸口那么高,车座子是根本够不着的。但那也没关系,骑的时候是把腿从横梁下面掏进去,蹬脚蹬子的。学会了以后,每到傍晚,马路上就会聚起来一支非常壮观的车队,全是一帮半大点儿的孩子,驾着26、28的凤凰或者飞鸽,摇摇晃晃地在马路上飞奔。令路人们驻足观望,叹为观止。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帮7-10岁的孩子,能够在一条公共马路上蹬着与身材完全“不搭噶”的“巨型”单车,竟还旁若无人地玩到如此欢畅淋漓的境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真的是太“超现实主义”了。正如网络流行语讲的:“这样的快乐,谁能懂啊!”余华在他的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写道:“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年前的欧洲。”不知道今天的孩子,若读到他父母,也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故事,是否也会觉得,这大概至少也得是400年前才有可能发生的事儿了吧。

成年后某天,我与童年时就已相识的闺蜜一起,回到那条记忆中的马路上散步。路两旁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密集排列的停车位。我们走到当年的小学校,去接她12岁的女儿。校门外已被焦急等待的家长围堵得水泄不通,把守着校园大门的,是头戴防护头盔、手持防暴盾牌的保安。一队已按序列排好的小学生正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从校园内走到大门口,再被家长一个个地领回家。我似乎能隐约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感,在家长接到孩子的一瞬间,像撒了气的气球一样松弛下来。这场景,在我脑海里,居然被脑补成了战争电影中,交换战俘,或者绑架案里交换人质的场面。与我记忆中的童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使得我不得不开始严重怀疑: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是否真的曾经发生过,有没有可能只是在梦里,不小心穿越回了400年前才有过的经历?

如果那些日子确是真实存在过的,那我们的生活又为何会演化成今天的样子?而今天又是否是儿时的我们曾经期望过上的“美好”生活?如果确实是,那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如果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那又是什么牵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若不停,继续被牵着走下去,我们还将会走到哪里?

忘了在哪儿曾看到过一个动画短片:一个长发奶奶,独自坐在一个悬崖边埋头编织一件拖在地上的长长的围巾,沉浸到完全忽视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直到手里的线用完。出于惯性不甘心停下来的她,把自己的头发解开与毛线头接上,继续编织。当快要织到自己头发的尽头时,镜头推到长长的围巾另一头,它已垂到山崖下。在狂风拼命的拉扯下围巾飘摇着继续下坠。奶奶的身体也被头发牵动着不断向悬崖边滑动。她此时才想起来,拼命挣扎着想要去拾起放在椅子旁的剪刀。无奈为时已晚,牢牢编织进围巾里的头发,牵拖着令她无法挣脱。就这样这位奶奶被她亲手织就的围巾一步一步地拖下了悬崖。

这是个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细思恐极。它在用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警告世人:今天的我们以“不闻窗外事”为代价,用心编织起来的所谓“岁月静好”,也许恰恰是那根,即将把我们卷入风暴的致命的导火索。而在这场“完美”谋杀案里,凶手竟然是被害者本人曾经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少年时代,由于父母不和,村子里的人很看不起我们家;许多家长不让孩子跟我玩儿,更甚的是任由孩子欺负我,打我。 我没...
    果霁荷仁印阅读 2,241评论 1 3
  • 蓦然回首,已知天命 愿你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我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纯真的童心 01 童年的游戏 童年留...
    洋木说阅读 1,092评论 0 5
  • 刚才下楼,远远就看见路口的路灯下有两个小女孩和一位老妇在玩跳皮筋的游戏。心里不免丝丝亲切。好久没有看到过这种游...
    本初007阅读 851评论 0 0
  • “我常常站在楼梯的阴影里,听她的脚步声一层层靠近,那种等待让我浑身颤抖。”——《朗读者》本哈德·施林顿【德】 除了...
    FUSIERWei阅读 402评论 0 1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首歌在我手机上循环播放,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回想起我的家乡,想起我的童...
    叶子有个梦阅读 2,778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