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子路初见》19.4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往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学焉得习,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孔子不悦,往过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这个故事通过孔篾与宓子贱在同一境遇中抱持不同心态,展示了宓子贱的“君子”形象。“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是《周易·谦卦》中对君子的赞扬。

谦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征谦虚、谦逊,其卦辞强调“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谦虚能带来通达,君子坚持谦虚会有好的结局。谦卦的核心精神不是消极的自我贬低,而是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行动——在认清自身位置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惠及他人,从而获得成长和和谐。

回顾孔篾与宓子贱的心态对比,孔篾是消极心态,他专注于仕途中的损失,提到“三亡”:王事繁忙无法学习、俸禄微薄无法接济亲人、公事紧急无法关怀朋友。这种心态让他感到挫折和疏离,看不到价值。

·而宓子贱则是积极心态,他专注于仕途中的收获,提到“三得”:学习得以实践而更明澈、俸禄分享亲人而更亲密、公事中兼顾友情而更深厚。这种心态让他看到机会和成长,从而获得孔子的赞赏。

谦卦的爻辞如“劳谦君子,有终吉”(勤劳谦虚的君子有吉兆)和“鸣谦,利用行师”(谦虚名声在外,利于行动),都强调谦虚与积极行动的相结合。从积极心态的角度看,宓子贱的反应正体现了谦卦的精神:

1. 积极心态促进学习与成长:谦卦强调“卑以自牧”,即以谦卑的态度管理自己。宓子贱将仕途视为实践所学的机会,从而“学益明”。这符合谦卦中“谦谦君子”的理念——谦虚使人不断进步,积极心态能转化挑战为学习契机。相反,孔篾因消极心态认为“学不得明”,忽略了在公务中也能修炼心性。

2. 积极心态增强人际关系:谦卦的“谦尊而光”指出谦虚能赢得尊重和光明。宓子贱用俸禄分享亲人,体现了谦卦的“施惠”精神,积极心态让他看到分享的价值,从而强化家庭纽带。而孔篾因聚焦于俸禄不足,导致“骨肉益疏”,这违背了谦卦倡导的包容和感恩。

3. 积极心态维护社会关系:谦卦的“撝谦”(发挥谦虚)鼓励在行动中保持谦和。宓子贱在公事中兼顾“吊死问疾”,积极心态让他平衡公务与人情,从而巩固朋友关系。孔篾则因消极心态认为“朋友之道阙”,忽略了灵活处理事务的可能性。

4. 积极心态引领君子之道:孔子称赞子贱“君子哉”,正是因为子贱的心态符合谦卦的“君子有终”——以积极、谦虚的态度面对生活,最终获得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谦卦告诉我们,心态决定视角:积极心态能让人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而消极心态则放大损失,导致自我局限。

从谦卦的角度看,积极心态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谦虚的智慧——承认现实但主动寻求改善。宓子贱的积极心态让他从仕途中获得“三得”,体现了谦卦的积极影响:谦虚使人通达,积极行动带来成长。在个人发展中,培养积极心态能帮助我们转化挑战为机遇,增强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君子”之境。正如孔子所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子贱也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暗示了积极心态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心态塑造现实,而谦虚是积极心态的基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