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多云,凉风习习,让人感觉很舒服。乘坐公交车到东方红中学,开启最后一天的培训。今天上午四节展示课,一节点评课暨闭幕式。
第一节课在哨声中开讲啦。课题是《从帝阙秋声到市井秋韵——北平秋日物象的集体记忆》,选取组元文本为《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北京中轴线: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春节申遗成功 寄托家国情怀 传承中华文化》。课文从“一条中轴线,半部北京史”拉开帷幕,播放“北京中轴线”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借助“中轴线上的双面秋光——平民与文人的对话、诠释“雅俗共融”的文化特质——中轴线绵延的文化记忆载体”两个活动展开,分别设计了两个环节:分组对比两文中的典型秋景、对比两文语言风格和泥塑里的秋日密码、跨界对话理解非遗符号的文化再生力。教者利用两个活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秋声秋韵,理解文人之秋和平民之秋,再到文化传承,给人感觉浅尝辄止,没有充分抓住两篇文章中的秋景秋意涵咏体味,再加上文化遗产,似有画蛇添足之感,生拉硬扯之觉。
第二节课是《因情御景,景具像喻——登高诗词联读》,所选文本为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篇诗词。教师从介绍“像喻”开篇,重点抓住《登高》一诗,引领学生分析诗中之景,品味诗中之情。其中尤其是抓住“鸟飞回”的“回”的意义、“猿啸哀”和“猿鸣哀”“猿啼哀”的比较探究,反复涵咏字词,颇有语言味。教师不局限于现有文本,更是拓展“鸟”的诗句、名家解读《登高》的短诗等,反复涵咏,帮助学生体会诗言诗情。
第三节课是《审美趣味的差异——从散文“个性美”看“共性方法”》,选取文本为《故都的秋》《北平的秋》,教师从让学生齐读名家写北京的语段导入新课,设计了三个环节:以秋为核,察差异之象;以悲为核,探差异之旅;以言为核,品审美表达,引领学生欣赏品味悲凉之秋,感知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教师抓住文章中重点语段所用形容词、动词涵咏其义,利用句式仿写体味文意,过程中拓展课外诗文、名家评论,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确有高明之处。
第四节课是《失意人生,诗意栖居——陶渊明“归田园”诗文群文阅读》,以《归园田居(其一)》为核心文本,以《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归去来兮辞》为群文读本,以《读<山海经>(其十)》为对比阅读文本,以《陶渊明的“真”与“妙”》和《中国文脉》节选内容为拓展阅读文本,设计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议题、知人论世感“失意人生” 、群文共赏品“诗意栖居”、言为心声抒“归之感悟”。观看视频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陶渊明“仕隐经历”和“人生境遇”的文句,让学生感悟体会陶渊明的“失意人生”。课堂重点体现在“含英咀华群文共赏品‘诗意栖居’”这一环节,共设计三个活动:析象寻脉解“归之意趣”、溯源析理悟“归之哲思”、明察秋毫辨“归之玄机”。从设置问题情境到学生探究分析,从理解核心文本到对比拓展延伸,从文中寻章摘句到引入评论总结,从感悟失意原因到诗意栖居的选择,从听读分析到说写训练,较好的体现教学目标,落实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一个环节是点评,今天点评嘉宾是张掖中学的桑进林老师。桑老师从文本细读认识到位、依标施教精准施教、读写融合以读促写、情境驱动任务贯穿、突出重点辐射带动、动态课堂体验生成、琅琅书生锦上添花、重视语言解码文字、思辨课堂出现端倪、人工智能助力课堂十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授课老师们的精彩纷呈的课堂,也从文本解读深入不够、教师讲述过多、课堂生成不够指出了不足。
闭幕式上,省教科院副院长闫婧华提出来三点建议:文化扎根,让群文阅读成为传承文化基因的活化石;教书铸魂,让研究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力军;资源共生,让优质资源成为推动教育的春江水,充满寓意的三个句子、三点建议为今后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火车疾驰,看着窗外迅速倒退的树木,林立的高楼,绿意的田地,远处的高山,心中有了欣喜的感觉。“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这次培训,我看到了老师们精益求精设计教学、巧妙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语言精准激发兴趣、读写融合落实目标、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知的提升会让我观课得法,经验的丰富会让我厚积薄发,理念的转变会让我博观约取,敢当生力军,愿做春江水,践行课标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在新课改的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