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三十多年的学,几乎没发现有多少孩子乐于写作,不管会不会写。这是为什么呢?再读到《教师的使命》中《“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一篇,我似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在文章中,张文质老师说,他和一位校长聊了一个话题: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孩子朗诵,训练孩子排队,训练孩子写作,包括强化孩子的阅读,以及教导他们讲礼貌、讲安全等,所有东西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最后孩子能做到吗?几乎我们所有的孩子在学习生涯里都就怕写作;他们也没有全部养成良好的走路、说话、交流、表达的习惯与能力。但我们很少去反省我们为什么不善于说话?不善于写作?几乎不会讲故事,其原因到底在哪呢?有时候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实在是完全不尊重生命生长的自然节律。
对于张老师的这几段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因为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面对的问题。我们常常想找到它的答案,但是我们往往越找越迷茫。而继续往下读,读到张文质老师提到的“自我授权”,写作这个问题就明了了很多。何为“自我授权”,我觉得张老师下面的话就是解释: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你想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
在这里,张老师指出: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激发他去写作,而不是很细致的去评点他写的怎么样。看到张老师这句话,我想起我们平日的习作教学。学生按要求写习作,我们做老师的要批改,而且习惯非常细致地批改,对学生习作里边的错字、语法的错误、思想逻辑上的错误,我们往往都要通通继续改正,最终把学生的作文改成我们需要的模样。我们以为把作文本发回去之后,学生会细致地看老师的批改,会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给他批改?会从中得到习作的方法、表达上的规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是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反应,那就是第一,好多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往往看看老师给批了一个什么等次,其余并不关心;第二,有的孩子也看老师的批改,但是他们未必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批改,毕竟老师的想法不是他们的想法。
记得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家写了作文之后拿给我看,我发现她是个写作内容很不丰富,缺少一些细节的描写,我就一句一句的引领她,教给她。等通篇都教完之后,我问她是否明白了,她说明白了,于是我让她重写。可是当她真正把作文重写一遍之后,所写的内容和原来的几乎没有多少区别。我刚刚教给她的那些东西她几乎都没写进去。那时那刻我才明白,我想的不是孩子想的,孩子脑袋瓜里没有的东西她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学生作文本上,我们做的细致的字、句、标点等的批改,只要不是面批讲解,作业并不大,但却常常耗费我们很多精力。
即便知道是这样,我们还是常常习惯于细致批改。殊不知,给孩子改得越多,孩子越无法适从,因为里面已经很少有他自己的东西了。特别是费心劳力写了半天之后,所得等级较低的话,他们就觉得很失败。久而久之,就没了习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怕写作文了。这就是张文质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我们教育的麻烦,可能就是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是去激发他的动机”。
接下来,张文质老师给我们举了例子,我觉得对我特别有启发:
一个孩子写的非常好,却对写作极为恐惧,你说这有价值吗?一个孩子虽然写的不怎么样(错别字、同音字,包括逻辑都搞不太清楚),但他天天写,非常喜欢写,写得得意洋洋,写完就给老师看,说:“老师,我又写了两篇,老师有空给我看看。”老师看都不忍心看,为什么?每一句都是错的。要仔细看,才知道孩子在表达什么,但是聪明的老师都会鼓励:“哎呦,写得真好。哇,还写那么快,我读小学的时候比你差多了。写,继续写。”
当然,张老师并不是说不能给孩子批作文,他的意思是说这就是先激发孩子的写作动机,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是呀,孩子敢写敢表达了,受到激励喜欢些喜欢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能力可能就慢慢有了,作文可能就越来越好了。这总比孩子一写就写不到老师心坎里而被老师一棍子打死好。只要学生愿写敢写,害怕什么?我们小学阶段就应该是先激发孩子写的愿望保护他们写的兴趣才对。张老师不也说他小时候25分的作文他才得5分吗?但这并不妨碍他如今成了一个出版了那么多著作的人。这不能不说与小时候老师没批评他作文写得不好有关。
所以,我同意这篇文章最后张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们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终结性的教育,它是起点的教育,是生长的基础教育,它的走向由儿童性来决定,由人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