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三国演义》,我读了三遍,每遍读完都有不同的体会,意犹未尽。感叹东汉末年的乱世与英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历史的天空》道尽了多少情感的浓烈与历史无奈!
其中,感悟最深的是刘备与诸葛亮最初的生存方式,他们没有去争名夺利,而是在乱世中静对时光,积蓄德才,等待时机,笑傲群雄。
刘备煮酒论英雄与三顾茅庐,都是在人生的低谷时期,甚至有生命危机,然而他坚守住了敦厚与诚恳,积蓄了发展的资本。刘备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之后,帝王后代,然而家道中落,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却在艰苦的生活中心存大志,结交了后来成为左膀右臂的关羽和张飞。在初次的建功后,遭到曹操的猜忌,于是躬耕园圃,以示心无大志、安于现状。即是后来曹操与其煮酒论英雄也巧妙掩饰了壮志,躲过了危机。
直到后来为了天下苍生,在新野大战后,因贤士徐庶推荐,拜访南阳隆中的诸葛亮,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与外面的乱世相比,隆中无疑是世外桃源,是最后的安居之所,隆中有参天古木、小桥流水,有贤士的高谈策论、意义风发,也有诸葛茅庐的简陋平常。隆中有着乱世中的不寻常的静态,它孕育着改变时局的力量,诸葛亮有着经天纬地的才能,自比管仲乐毅,在静默中,他等待着明主的恩遇。
三次探访,两次无缘得见,刘备仍坚持第三次顾访诸葛。其诚意之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动力。
三顾茅庐,是刘备帝王之业由衰转盛的转折点,也是孔明由默默无闻到震惊华夏的起点。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良机。这不正是楚庄王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和越王勾践的三年卧薪尝胆吗?
同样的道理,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所记载,大鹏鸟不理会蝉和斑鸠的嘲讽,静待时机,借着风之力扶摇而上,逍遥游于天地间。这正是对自身能力的确定与对时机的把握。
乱世中的静默,充斥着张力,那是在积蓄能量,使之拥有生命无限的可能性。静待不是懦弱,而是谋略,是生命的大智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