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5谈中庸

我以前的理解是:“中”是一种小锤,是古代四方军阵最中央指挥官手里用来指挥的器物。“持中”自然是抱定人生的中心原则,不偏不倚,手握重器。“庸”是不易,在人生的大的变化中,以不变成永恒之变。

      今天遇到了点事,更能落到生活的“庸”中,很接地气,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

    至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今天想谈一个不足。通过学习,和阅读中岛义道的书,发现中国文化总难有个精准的考量。比如“中”,中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正确的地点正确的事,那么正确又是什么?为了不陷入逻辑的循环定义中,就需要很多条件来明确这个“正确”的框架,有一个人人可以行动,精准判别的标准在。

    没有了精准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德国的制造业那么发达,而我国连个圆珠笔芯都做的很困难。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提高质量”这样的口号,因为他们早已对每一个诸元明确了标准,这样的口号自然不必要。

    当然这不是夫子的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化不好。这跟我们原始粗放的农耕文明有关。但我仍觉得,中庸的标准还是明确点更好,因为我们生活中,很难有入手的标准和清晰的评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