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别慌!4 大中医证型帮你找准根源,调理不盲目

产后腹痛在中医中被称为“儿枕痛”,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多因产后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致,下面为您详细梳理中医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1.血瘀证

核心病机: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胞宫,气血运行受阻

典型症状:小腹刺痛、拒按,夜间痛甚;恶露量少 / 淋漓不尽、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腹痛暂减;伴小腹坠胀、腰酸,舌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常用中成药:

生化丸、益母草颗粒,均适用于血瘀所致的产后小腹疼痛、恶露排出不畅且夹有血块的情况。

2.气血两虚证

核心病机:产后失血耗气,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胞宫,“不荣则痛”

典型症状:小腹隐痛、喜按,疼痛无固定位;恶露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质地稀薄;头晕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全鹿大补丸,均适用于气血亏虚引发的产后小腹隐痛,且伴乏力、头晕、面色差等症状。

3.寒凝血瘀证

核心病机:产后气血虚弱,寒邪乘虚入侵胞宫,寒凝血脉兼瘀血内阻

典型症状: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暗紫有血块、气味偏腥冷;伴怕冷、手脚冰凉,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

少腹逐瘀颗粒、附子理中丸,均适用于寒凝血瘀导致的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且恶露色暗有血块的情况。

4.肝郁气滞证

核心病机: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胞宫,“气滞则痛”

典型症状:小腹胀痛或窜痛,情绪波动时痛重(生气后加剧),嗳气 / 叹气后痛缓;恶露量时多时少、排出不畅、色暗红有小血块;伴胸胁胀痛、烦躁 / 低落、食欲不振,舌淡红(或边有瘀点),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常用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均适用于肝郁气滞引发的产后小腹胀痛,且伴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胸胁胀痛的情况。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血瘀证: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山楂、红糖等。

b.气血两虚证:黄芪、党参、红枣、桂圆、山药、鸡肉、阿胶等。

c.寒凝血瘀证:生姜、艾叶、肉桂、羊肉、胡桃、红糖等。

d.肝郁气滞证:陈皮、佛手、玫瑰花、香附、白萝卜、橙子等。

2.中医理疗

a.针灸:选择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进行针刺,可配合艾灸温通经络,适用于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

b.艾灸:适用于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血两虚证。主要穴位: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用艾条悬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可温通经络,散寒化瘀。

c.按摩: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按压腹部,每次约15-30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痛。

d.刮痧:可用于血瘀证,刮拭腹部及背部相关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e.热敷:用热水袋、热毛巾或海盐炒热后布包,热敷小腹部。对寒凝血瘀证效果最佳,能有效缓解子宫痉挛,促进血液循环。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管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b.适当运动:产后可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c.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做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d.保暖措施:寒凝血瘀证者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接触冷水冷风。

e.产后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用品,避免盆浴(产后 6 周内),防止外感邪毒;

产后腹痛是身体恢复过程中的一个信号,通过正确的中医辨证和调理,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更能促进整个产后身体的恢复。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选用,切勿自行对号入座。祝您早日康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