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广溪峡》赏析:瞿塘险峡中的历史回响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自西向东组成,起于重庆奉节白帝城,止于湖北宜昌。其中瞿塘峡(又称广溪峡)虽仅 8 公里,却是三峡之首,以险峻著称。初唐诗人杨炯的《广溪峡》,便以这首五言古诗,将瞿塘峡的奇险与汉室兴衰的历史交织,更藏着他自身的人生感慨。

一、原诗呈现

《广溪峡》
唐・杨炯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二、背景与题解

杨炯曾因堂弟牵连被贬四川梓州,四年后获召回京,《广溪峡》便作于顺江而下、途经瞿塘峡时。此时他心境复杂 —— 既有脱离贬谪的释然,又带着对人生波折的感慨。诗中 “广溪峡” 即瞿塘峡,诗人以 “三峡首” 点出其地位,借景怀古,将眼前险峡与百年历史、个人遭遇相融。

三、逐句解析:从奇险实景到历史沉思

1. 开篇写景:瞿塘峡的生死考验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起笔点题:广溪峡作为三峡起点,登高可俯瞰江河与陆地。“旷望” 既写峡中视野,又暗喻诗人对前路的眺望 —— 此时他正踏上归途,人生似将 “重启”。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细绘峡中景:两岸山路如羊肠般曲折盘旋,白帝城(江城)镇守着 “鱼腹” 险滩。“鱼腹” 一语双关:既指地名(古鱼腹县,今奉节),又暗合 “葬身鱼腹” 的凶险,呼应陈胜吴广 “鱼腹藏书” 的典故,为后文怀古埋下伏笔。“绕”(动态)与 “镇”(静态)相对,尽显峡中动静相济的张力。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写船行之感:两岸高大乔木(乔林)仿佛向江面倾倒(偃),湍急江水如千寻飞瀑奔涌。“偃” 字极妙 —— 既写乔木因船速快而似 “后倒” 的视觉错觉,又显山岩压顶的压迫感;“飞水”“千寻瀑” 则状江水如瀑的冲击力,将峡中 “险” 具象化。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续写江险:巨浪被礁石撞得冲天,又跌落回旋,形成深谷般的漩涡。瞿塘峡著名的滟滪堆礁石(今已炸除)曾令行船胆寒,“回”“转” 二字写尽江水受阻后的激荡,暗喻人生遭遇的波折。


2. 由景入史:汉室兴衰的百年缩影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由景转怀:眼前惊涛如千军万马,让诗人想起秦末乱世 —— 刘邦(汉氏)所处的 “季世”,群雄争霸(争逐鹿),最终刘邦定鼎天下。“季” 既指 “末世”,又暗合刘邦小名 “刘季”,一字双关,见诗人用词之巧。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时空跳转至东汉末年:天下再乱,英雄辈出,襄阳卧龙(诸葛亮)隐居待时。“龙伏” 既指诸葛亮 “卧龙” 之称,又写其 “潜龙在渊” 的状态,呼应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 —— 正是这位 “伏龙”,为刘备定下 “三分天下” 的战略。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聚焦刘备:他早年在常山起兵(常山集军旅),却屡败屡战,最终在永安(今奉节,原名鱼腹,刘备改名 “永安”)筑城立足,奠定蜀汉基业。“版筑” 指古代夯土筑城之法,既写永安城修建,又暗喻刘备在绝境中 “筑基” 的坚韧。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笔锋陡转:刘备辛苦建立的基业(池台,代指汉室帝座)转瞬崩塌,国家骤然覆灭。“忽已倾”“遽沦覆” 写尽兴衰之速,如峡中江水急转,令人唏嘘。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直指败因:后主刘禅昏庸,即便有诸葛亮等忠臣(忠佐)辅佐,仍难挽狂澜。“心腹” 化用孟子 “君之视臣如腹心”,反讽刘禅辜负忠良。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收束感慨:若刘禅能凭三峡天险坚守,蜀汉或可延续,便不会有贾谊(贾生)般的忠臣为国家衰亡而悲哭。此处借贾谊哭国的典故,既叹蜀汉亡于 “人祸”,又暗抒诗人对 “贤臣遇庸主” 的愤懑。

3. 诗人寄怀:个人遭遇与历史的共鸣

杨炯写此诗时,刚从四年贬谪中脱身。瞿塘峡的 “惊浪”“盘涡”,恰是他这四年的写照 —— 因堂弟牵连被贬,如坠漩涡,险些 “葬身鱼腹”;而 “乔林百丈偃” 的压迫感,恰似他面对的政治压力。

 

诗中 “汉室兴衰” 实是个人遭遇的投射:刘邦创业、刘备坚守,如他曾怀的理想;刘禅失国,似他所见的朝政昏聩;“设险犹可存” 则是他的信念 —— 即便遭遇困境,只要坚守本心(如守 “忠信”),终能 “过峡” 重生。

 

8 公里瞿塘峡,在他眼中是浓缩的历史长卷:400 年汉室兴衰与 4 年贬谪生涯,都如峡中江水,虽惊涛骇浪,终会奔涌向前。


四、结语

杨炯的《广溪峡》,从来不是单纯的 “记游诗”。它是瞿塘峡的 “险景图”,是汉室的 “兴衰史”,更是诗人的 “心灵史”。从 “飞水千寻瀑” 的视觉冲击,到 “争逐鹿” 的历史回响,再到 “盘涡转深谷” 的个人感慨,三者相融,让这首诗穿越千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 —— 险峡可过,历史可鉴,人心坚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