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有一大半时间在外旅行。在旅行中,我发现自己变了。
比如,在清迈住了一个月,每天经过所谓的网红店,完全没有进去的欲望。在尼泊尔前后住了一个多月,在满是寺庙的加德满都一个都没去;在喜马拉雅山脉,最近的一个景点离我的住址十分钟脚程,我宁愿朝相反的方向散步,也没参观景点。到了拉萨,没有进布达拉宫……再一想,我在北京住过九年,还没去过长城呢。
一定有人说,这是不是太stupid?!偶尔我也在想,这是不是太浪费了?一丝恐惧随之升起。
谁让我们太过习惯按照别人的眼光过活呢?让恐惧飘散。我继续按照自己的感觉游走。
我安慰自己,在国外,即便不去景点,哪怕只是纯然地呆着,也是在感受不同的气息,以及不同的文化,扩展对地球母亲的认知。比如,经过这几次的旅行,我明白泰国的小岛和马来西亚的小岛风格是多么迥异,以及为何吸引来的游客不同;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和阿拉伯的穆斯林有何不同;穆斯林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信仰的。这难道还不够吗?
这次在马来西亚的小岛上,我几乎不出门,每天在旅馆呆着,一顿早饭在大自然的绿意中,伴着发呆,能吃上半天。
某天早上九点半自然醒来,赖床到十点,不用洗脸化妆,便去在大自然中半开放的餐厅,早餐已为我摆在餐桌上。慢慢吃,一边看两边的绿色。不一会儿,帅气的小老板也拿了杯咖啡过来,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刚开始还是晴天,不一会下起雨来。我喜欢这忽如其来的丝丝凉意,尤其珍惜这凉意是在东南亚的盛夏。雨停了,绿色因为被雨水刷洗而明亮起来。不一会儿,竟然又下起了暴雨,随着乌云的遮掩,树木加深了颜色,绿色的层次更加丰富。很快,天气再次放晴。就这样,聊着天,看着天,早饭吃了两个小时。
小老板去忙自己的,我拿出笔记本写晨间笔记。写着写着,写出了独自旅行的意义。原来,头脑一直在寻找意义,渴望更多。心说,这里就够了。
当我越来越能“纵容”自己什么都不做,在自我评判和恐惧出现时,对自己说“时间是幻觉”,我就越来越能感到时间真的是幻觉,时间不存在。了悟时间是幻相,很多恐惧便会自行消散。在这种”无为“中,体验纯然的当下。
在意大利,人们把“无所事事”叫做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不做任何事情的甜美),意大利人则是享受这种甜蜜的大师,所以意大利有好喝的espresso,美味的意面和披萨。
但有多少现代人可以让自己享受这种甜美?我也是在这次旅行中,才悟到,即便我很爱自己了,即便我是自由职业,我让自己“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时刻仍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开始刻意带自己去享受当下,“纵容”自己不做任何事,甚至连书都不看。
当我静静地呆着,不期待任何事的发生,允许自己“无为”,并享受其中,我感到这正是独自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