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道:“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家就散。”自从我记事以来,这座老房子就是爷爷的。它不属于爸爸也不属于叔叔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装修,黑乎乎的看上去压抑,但是却有种温馨的感觉,它虽然不起眼却带给了我很多的遐想。
(一)儿时,老房子。
我起初的记忆应该从三岁开始。那时候的我们邻里四方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多少孩童时的趣事都干过。经常兴奋地赶着不知是哪家人养的鸡“咯咯”地叫……弄得别人家经常跑过来投诉。
长得还不够水井高的小人,却经常装做大人的模样打着水一上一下的。
每逢到赶集那一天就特别兴奋,那天也不约小伙伴们玩了。乖地搬凳子坐在门后,透过门缝等待着大人的糖果。
(二)上学后,老房子。
孩子长大了,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了。那年的我已经是五岁了,因为要上学了我也跟随着父母离开了老房子。老房子也就成了后来,忙碌辛苦的爸爸妈妈还有叔叔、婶婶,弟弟们只有在年初一才可以全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在老房子里煮饭炒菜。一家人和和气气的,爷爷还会唱个小调。
(三)最后的老房子
渐渐的生活从祖父母离开后。与老房子的距离又远了,这次的远是人心的远。老房子的墙角起了青苔,屋顶开始漏水了,再也没有往年回家看到的烟火了,每逢过节看到的也迫不得以而回来的情景。儿时的玩伴也成家了,往年的景象早已物事人非了。在清明节回老房子里缅怀故人的那天,看到冷清的院子不得不让我勾起《清明即事 》古诗中“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这两句话,越往下想,越发的觉得往后的日子陪伴父母回老房子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了。父母们的年纪慢慢地也越来越大了,生活中也容不得自己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