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说这是最流行的,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其他版本呢?
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同的版本。
比如说,有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它说牛郎织女分开这事儿不赖王母娘娘,主要责任方在牛郎,因为牛郎欠钱不还。
所谓“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
也就是说这牛郎人品不好,他借了天帝一大笔钱当彩礼,结果娶完老婆之后就开始赖着不还。
还有的版本说这“锅”在织女,说是因为织女太过躺平了。
所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这是在说,这织女是个恋爱脑,遇到牛郎之前勤勤恳恳的,遇到牛郎之后开始专注恋爱躺平不干活,所以遭到了惩罚。
不知道你听到这后面两个版本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反正我们的先人们是不喜欢的。
这两个版本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结局说成是两个人咎由自取,却替作威作福的天帝开脱,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喜欢听。
所以,这样的版本也就没法在民间成为主流了。
当然,不管是哪个版本,牛郎织女的故事核心,也就是牛郎织女在七夕节这一天相见这个情节,倒是不变的。
所有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进行展开。
用一个故事传说来解释一种节日习俗的现象,在我们的传统当中还蛮常见的。
比如,我们会说寒食节是起源于介子推隐居之后被烧死这件事儿,我们还会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件事儿。
像这样一些用来解释习俗起源的故事,在民俗学上有个特殊的命名,叫释源故事。
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就是七夕这个节日的释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