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都市成都,天府平原一颗闪亮的星,是西南地区经济、金融、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中心,这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资本来此投资,也吸引了许多普通老百姓在此安居乐业。
二十年前我初到成都时,已有许多外国人在成都工作、生活。那时,我每周会前往锦江宾馆附近的英语角练习口语。在那里会碰到外国人,他们也乐于和我们聊天。
多年以来,我也曾多次在蓉城街头路遇他们。这里所说的“路遇”,是指彼此之间产生过某种关联,有过语言交流。最有趣的,大抵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的时间因太过久远而无法记得。只记得那是在某个公交站台。车门开时,正准备上车,来了一个外国人,我向他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说:“ You first, please." 他朝我笑了笑,“Thank you",说完上了车。车上乘客较多,只能站着。那个外国人就站在我身旁。他朝我说话,但我没听懂,只得告诉他:”I can't understand you very well, I just speak English a little."
第二次,那是在2018年暑假,我和女儿坐火车去乐山。我们坐地铁到始发站成都南站,地铁站口与南站广场之间有一段上行台阶。我和女儿说笑着行至近阶处,正准备弯腰提起行李箱,忽然走过来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那女子热情地对我说:“Can I help you ?" 闻听此言,我心里一震,呀,来者是客,怎可劳烦客人呢。我赶紧笑着说:” Thanks a lot! But I can take it." 也不知是不是我所说的没能让人听懂,那人不由分说提起我的箱子,大踏步跨上台阶。
外国人身强力壮,个子很高,我这瘦小的身板儿,小短腿,只好一溜小跑跟了上去。上完台阶,那人放下箱子,我刚好赶到,连声道着谢。她朝我摆摆手,与同伴走了。
第三次,就昨天,周五下班后。昏昏欲睡的我途中睁眼,正好瞧见一个年轻的外国小伙子站在司机旁,离我也很近。蓝色牛仔衣衬着他白净的脸庞。他低头看了看手机,然后举起来扫描车窗上的乘车二维码,一连扫了两次也没成功。
我取出公交卡,跨过通道,踏上对面坐位旁的台阶,回头问他:“Excuse me, didn't pay for it?" 我指了指刷卡机。
”Yeah!"
"I can help you." 我朝他扬了扬手中的公交卡。接着,也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几步来到刷卡机前,只听“嘟”得一声,我习惯性看了看显示屏上,剩余18次。
我退回坐位。他笑着对我说:“你微信多少,我刷给你。”
不用了,我继续用憋脚的英语说道。
“这不好。”
”It doesn't matter.”
“这不好的。我付给你啊。”
“Sit down please, be careful." 我指了指对面之前我坐过的位置。见他转了身,我赶紧闭上眼掩饰我的尴尬。我突然意识到,我说英语他说中文,关键我的英语并不好,而他中文讲得还不赖。
之后我没再睁过眼,直到语音报出我下车的站名。睁眼一瞧,对面位置空了。还以为他已下车,我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遂往车厢后门走。却见他立在门边,见我过去,立即对我说:“谢谢!”
我说:“Welcome."唉呀,又来了,赶紧又补上一句:“ 你中文说得不错!”
“还......可以。” 有些腼腆,也有些自豪,口罩遮住的那张脸,年轻而富又朝气。
门开了,我们先后下了车。
他回过头说:“再见!”
“再见!”
他过了街。
我步履匆匆地转入三环非机动车道。一辆自行车从我身边经过,那个身影 穿着蓝色牛仔衣,是他。他也认出了我,回头朝我挥了挥手,“再见!”
“再见!”
(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