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听孙老师的课,又有不一样的收获。深深被他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课堂上各种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信手拈来。孙老师的课是有灵气,有广度,有深度的。
1.双线交织思路清
本节课,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过程很流畅。从质疑导入,回顾送别诗,到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接着学习诗歌,品味诗情,最后吟诵诗歌,补充诗句。一步一步把孩子带入诗歌情境中。这是一条明线。另一条线索则围绕:什么是七绝圣手?哪里体现七绝圣手的厉害?学学七绝圣手来写诗。一层一层推进,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实现语言的运用——写好诗句。学生既再次感受了王昌龄美好情感,又体验了一把写诗作对的乐趣。真是“润物细无声”!
2、资源整合设计巧
本堂课孙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时不时补充背景资料和故事,或是让学生联想,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在师生互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悄悄润进学生心里,这无疑是响应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比如古代人因交通不方便,通讯不发达。特别重视送别,形成了送别文化。唐朝人有文化,追诗星。冰心玉壶代表温润美好,高杰品质,清廉文化。浓浓语文味,戚戚中华情。运用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去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 以文化人,可见孙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文化人。
补充资料后,也不是简单让学生念一遍,而是带着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展开想象:别人是怎么去造谣的?王昌龄的好友是怎样问辛渐的?让学生置身在当时情景中,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心志。
最让我难忘的一个地方是:当时,我也教这首古诗时,也出示了鲍照的诗句,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知道还有很多诗句是写冰心玉壶的,都是为了表达高洁品质。而孙老师却挖掘出,同样是写冰心玉壶的,为什么王昌龄的写得那么好,能万世传颂?并由此总结出写好诗句的四个法宝:1.要在特定背景下的真实情感。2.要通俗易懂。3.要事物融合好。4.一问一答方式巧妙。这样设计别具匠心,这样的知识是能带得走的。
另外,孙老师的吟诵、同类古诗拓展以及课堂组织语言也是本堂的亮点。他真是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材外的资源高手!
以下这两个思考不知是否正确,和大家一起探讨:。
1.根据课表第二学段的要求只要求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域诗文的大意。到本节课,已经挖掘到诗的意境和意象,是不是拔高了?每个学段的要求该怎么把握才适合?
2.孙老师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有时肯定,有时鼓励,有时追问,可有时在重复,在概括。但薛老师总会挖掘到学生的亮点,肯定她。有时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所长进。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该做出怎样反应让学生成长得更快?我想这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值得我去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