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刷朋友圈还是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脱离这个社会多远。
今天得知李吉林老师走了,有些许悲来。
虽然我并不了解她,但成尚荣先生、李镇西老师都提及过她,她应该是一位值得尊敬也颇有造诣的教育家。
2)
摆在明面上的书有好些本,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等着我去翻阅。
只是我有些懒惰,好久不去和他们打个照面。
最近读的是关于数学方面的书,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拿出来分享。
今天晚上桐下读吧的网络分享,还是需要一本较为大众的书,才可以分享。
顺手翻开一本李承鹏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书的序——《尊严》就让我翻了两遍。杂文家的文风总是比较犀利,或者视角非常跳跃,再或者会带点脏字透露出一种骂人的“爽”。
——先引用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些长。最开始作者觉得“写作纯属一件找死的事”,等到读完他写到“有种命运永远属于你,躲无可躲,不如捧着竹简迎上去。”
这个感受应该来自于他自身的经历,也来自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人生来就注定有些事无法绕开,与其想尽千万种方法去绕,不如只想一种方法,那就是——迎上前去。躲,是一种生活智慧,不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而往往“迎上去”的经验更深刻,体验更丰富。
如果认为有些难事来了,不如在那会儿把眼睛闭上,听听音乐,跳跳舞,喝点小酒。
——球场上到底是两支队伍还是五支队伍,或者是11支队伍呢?或许,答案的本身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倒可以思考一下:球场上有几支队伍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吗?作者说游戏也要有尊严,或者说游戏的规则需要尊严。我只想问自己的是:倘若我是球场中的一员,我是哪支队伍呢?为自己?为团队?既不为自己也不为团队?还是一名离赛事最近的看客?
——一个人的故事是文艺片,一群人的故事是纪录片。我经常把一群人的故事当文艺片,把一个人的故事当纪录片。在对不对呢?一个人的故事,基本由自己主导,所以只能是记录片。而一群人的故事,变数太多,只有带着文艺的情绪去看,才会轻松一些。
——适当时候,一定要做做橡皮擦。特别是那些负能量的事情,来一个橡皮擦,擦掉吧。
——对这个时代保持一定的警惕吧,谨慎一些不是坏事。所以那些网络信息,多角度的同一件事或许都是真相,就看你相信什么。
3)
听来的两个故事。
我的同学在大学里做教授,他说曾经他有学生来向他请假,他要求学生向他交书面请假条。谁知学生反问一句:“老师,请假条怎么写呢?”我这同学也做过小学老师,所以他毫不客气地对那学生说:“你去翻看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应用文写作就是写请假条。”开始一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可是细想,一个大学生写不来请假条,这应该是当下教育的悲哀吧。
我的初中班主任教过我们之后便转行到了县人大。他说他最近看到一则现象是一辆摩托车,载有1个大人和3个小孩,这安全系数太低。于是他随手一拍,将之发到了他们的工作群里,只想着解决安全问题。结果一会儿有个相关部门就把此摩托车车主截获,并让他交了罚款接受了教育。这并不是班主任的初衷,应该说一起接受教育的还有另外1个大人和3个小孩,摩托车车主只顾挣钱,会把安全放到最后,但是作为乘客的我们都不警醒,实在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