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前,
反思了自己在写作的第一周上的非理性行为:总是有事没事翻阅文章的阅读量、点赞数或留言,其根本是为了一种“控制感”,虽然这种“控制感”并不能实际带来任何控制,就像盯着股市看,股市并不会因此而按着你的心意涨跌,详见:《写作,更是知易行难》.
深感“知易行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从“知道”到“做到”。
为此,翻阅了些资料,探究如何从“知道”到“做到”。
恰巧,有本书就叫做:《知到做到》,作者:肯·布兰佳,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他写过很多畅销书,包括《一分钟经理人》、《顾客也疯狂》、《共好》等,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
作为管理大师,他常为企业做培训,讲授了许多管理的方法与理念。
每次培训时,许多人都点头称是,认为十分在理,但在学习结束后,大多数人还是按老办法做事。
他们无法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或技能付诸具体行动。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知道了许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明明知道要落实,要行动,但臣妾就是做不到呢?
为此,肯•布兰佳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发现这两者间有着深深的鸿沟,摆着三大难关,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难关,并一一进行破解,才能从“知道”迈向“做到”。
三大困难是什么?一是,信息超载;二是,消极过滤;三是,缺少跟进。
一, 信息过载
就是说:大脑里装的知识太多了!
热爱学习是件好事,但是学习了一个又一个知识后,我们很少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这种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劲的看了上百本书,报了十几门网课,阅读了上千篇文章,可回头看,可能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掉入了陷阱,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一是,获取新知识远比应用旧知识有趣,所以我们宁愿盲目地学习新知识,也不愿使用旧知识。
二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获得知识。随便找个百科网站,上面的知识都够学一辈子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新知识越是有趣,越容易获得,就越会让我们陷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而忘了巩固并落实旧知识,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却忘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典型的混淆目的与手段,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超载,让我们分不清努力的方向。
许多人想成功,马上读各种关于成功学的书,感觉没什么用,又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学学创新,学学管理,学学运营...最终,只是将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垃圾桶,行动上的矮子。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重温或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的知识时,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这种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收获,不是学习新知识所能媲美的。
正所谓:人生有限,但知识无限,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
学习,需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浅。
二, 消极过滤
我们大多数人在处理信息时,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与已有知识冲突的新知识。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每学一门新知识,都在与过去的习惯、方法、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作斗争,这使我们很难真正吸收新知识。
例如,从小上台讲话就紧张,试了很多方法,上台还是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心态上就会越来越消极,以至于再次学习到相关的缓解演讲焦虑的知识或者方法时,大脑就会抗拒!认为这些和以前一样是没用的。
本来就“知易行难”,加上大脑的反抗,就更不愿意躬下身,认真尝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了。
其实,这是种“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你可能不了解,大脑虽然只占了人体体重的2%,但每天的能量消耗却达到了25%,这能耗实在是太高了,我们负担不起。
所以,大脑它很爱“偷懒”,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也是一样,总是更倾向于用旧方法,而不是新知识。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惯性思维”?肯·布兰佳建议我们使用绿灯思维。
意思是,当你听到任何新想法或新知识时,要第一时间亮起“绿灯”,立马想:这个新知识怎么能为我所用!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主动让大脑接受这个建议。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一件事上越有经验,越有资历,就越容易因为新知识上的一些瑕疵,而全盘否定掉。
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过去的成功经验,束缚和蒙蔽了我们,使我们无法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
因此,作者建议,每当我们遇到新思想时,不要总是对这些思想的错误进行质疑和思考。我们要用绿灯思维,先积极认可它是可行的,这也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你可能会担心,那要是这个新知识他确实有问题该怎么办?
别着急,绿灯过了之后就是专门质疑的黄灯,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知识时,要先积极的认可(绿灯),再深度探究(黄灯),这样,不仅自己接受得更多,别人也会因为你先给了他积极反馈,而更重视我们的建议。
三,缺少跟进
信息超载是认知层面的问题,消极过滤是态度层面的问题,而缺少跟进,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在三大阻碍中,缺少跟进是最难克服的,得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我们总觉得要改变,最重要的是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其实正好相反,不是说新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比知道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花时间去掌握这些知识。
比方说企业培训,很多企业花了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搞培训,但一旦培训完就不在关心员工,不去跟进培训效果,员工参加完几天甚至几周的培训后,绝大多数员工只是继续按着旧有的工作模式运转,而不会将新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
事实上,培训只是第一步,之后管理、跟进、指导才是最重要。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在跟进上,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时间,
也就是说,每学习1小时,至少得花10小时用于跟进落实。
上文提到的信息超载与消极过滤,若想克服,一样需要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
如果已经意识到信息超载,但不采取跟进措施,就依然会追求更多的新知识,而不是想着怎样做到。
同样,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有消极过滤的毛病,却不持续跟进,那么即使短时间内我们的思维变得积极了,但过不了多久,消极的老习惯还是会卷土重来。
那怎样算一个好的跟进体系呢?肯·布兰佳说至少得有三部分:指导、支持与问责。
足够的指导,才能让我们明晰怎么做;
得当的支持,才能不断在“做到”的道路上前行;
及时的问责,才能更好的鞭策我们进行改进与迭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建立跟进系统的前提是已经解决了信息超载和消极过滤问题,不然,跟进系统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简单回顾:
人们知道但做不到的三大原因:
分别是1.信息超载;2.消极过滤;3.缺少跟进。
具体的解决方法分别是:
1.少即是多;2.绿灯在先,黄灯在后;3.持续跟进。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老先生,在读完本书后,说过这样一句话:“知道怎么做的人不一定是人才,只有能做到的人才是人才。”
所以如果知道了,就请秉持专注和自信,少学些,精进些,持续跟进,时而重复练习,努力从“知道”迈向“做到”。
祝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