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偶尔会在身边时候看到一些“节约用水”、“粒粒皆辛苦”的公益广告和标语,这些观念人人都知道但是好像并没有形成一个社会约束和社会习惯、让社会认同。
节约行为可以让资源使用更高效,为什么却流行不起来呢?
推测原因一(本身价值):人们感知弱
节约习惯在资源贫乏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自己行动去节约资源,但是在物资缺乏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的感知逐渐减弱(物质在人们心理的价值逐渐降低,用户更在乎的反而变成了节约时间)
解决方案一:增加人们的心理感知
(让人们通过节约用水的行为获得满足感)
如想要人们不剩饭:在餐盘上用美丽的图画/拼图作背景,人们需要吃完饭才能够看到完整的图案;
如想要人们节约用水:人们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水龙头会发出噪音,让人们讨厌得关上水龙头
(依靠观念的灌输让人们改变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本来就不想节约,是受限于环境而不得已才节约而已)
推测原因二(社会维系):自发传播弱,每个用户都是单独的个体
几乎没有谁会讨论今天又节约了多少米饭?节约了多少物质(包括时间)。所以也不会形成商业/产业的推动。人们可能每天都会吃饭,人们之间可能会讨论饭好不好吃、哪种米比较好,但在讨论中却很少会量化,也就不会觉得米饭的量与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
解决方法二:量化物质,让其联系人们的生活
如节约水:洗手时候将水龙头拧到5点钟方向是洗得最干净的,(学习一天喝八杯水是最健康的观念)有了这个观念人们就会讨论水的量。
如不剩饭:身高体重指数在20的女生一餐吃500卡路里的事物才不会胖,要人们迟到自己该吃多少,并且注意分量也不会浪费
推测原因三(传播方式):广告走不进人们的心,没有形象代言人
形象代言人并不是说一定是明星,而是某个人通过节约的行为过着让人们羡慕的生活。(如:某A学渣每天下课都在学习最终逆袭某B学霸)
但是,对于公益广告你会有这种想要行动感觉吗?
解决方法三:塑造形象代言人
如:体育运动的代言人塑造的形象是很阳光、健康的,以此让向往健康和阳光的人都想运动。
那么节约习惯有什么好处呢?人们遵守了节约习惯可以让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猜想:代言人应该是内心生活富足的/不急不慢的,让生活忙碌的人回归平静本身,传达一种生活美学的观念
类似的行为场景还有:爱护环境,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的人,买买买(浪费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