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情感,唤醒记忆的风铃,跨越时空的隧道,散步于长路白栏的桥中间。有这样一种情感,不禁会令你肃然起敬。有多少晴初霜旦,多少个寒来暑往,它像一 个守护者,保护这一百姓,造福着一方百姓。但年近古稀的它好吗?
岁月的钟声不断地回荡着,敲打着人们的心脏,驱使着村民们不断加快前行的脚步。那座桥便逐渐成为过去的缩影,失望地站在人们的背影后。
那日奶奶一通电话来说:“桥坏了,不允许机动车通过,下次回来……”我蓦然,它终归还是回到了生命的尽头。“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我一次次的自问道。
昨日我带着几分痛惜决定再回家乡看看那座桥,它依旧支撑在那,只不过桥面上有一道道的裂痕使它看起来伤痕累累。倒是有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所在。人们徒步在桥面上,骤然打开了封存的记忆,回到了记忆的最初点。
时间慢慢回到那年夏,记忆中的画面也慢慢浮现眼前。犹然记得那时,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在忙碌着,搬青石、运泥土,每个人的面颊上都像染了一层红晕,豆大的汗水滴着,脸上却洋溢着淳朴的笑容。我记得桥搭好之后,我最喜欢站在桥上,听桥下鸣琴般的淙淙水声,看水中粒粒可见的鹅卵石和嬉戏的鱼儿,用手抚摸着那青石桥面那凹凸不平的纹路。
明月高挂的那个夜晚,我随爷爷奶奶搬着一把小板凳来到桥边赏月吹风。爷爷最爱和几个小老头们一起相聚于此下棋,我和奶奶便拿着一把芭蕉扇扇风乘凉,时不时抬头一望还能瞧见眨眼的星光点点。“歪,干什么呢,过来打水漂啊”那是小伙伴的呼声,我仍记得那时候总在桥边争个面红耳赤才肯罢休。“哎哟你们俩差不多行啦”村里的老人看到这一幕总是止不住“劝阻”我们,其实说是劝阻倒不如说是“看戏”因为来吹风围观的村民们脸上都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荡漾在耳边的还有老人与孩子吟耳动听的笑声。一切的一切伴随着时不时的蝉声鸣鸣带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那个夏季,那座古桥。
几年过去了,桥面已被行人的步履打磨得光圆玉润。但它始终保持着千年不变的姿势,饱经世事沧桑,备尝世间冷暖。在无数个风花雪月中挺立着,载着人们的一双双脚印。然而,这些脚印却一双双地变少。
大伙建桥时的笑容,流淌着的汗水,建成后的喜悦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因为那座桥的搭建,村子也变得渐渐富裕起来,我在想些许要感谢这座桥,感谢它带来的交通便利,更感谢它承载着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人情世故。
归桥边的花草、细石,早已变成了青色的石砖,河面上又多了一座座宏伟的桥。花随风飘逝,叶无语凝噎。迷雾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全村人一起搬青石的情景和洋溢在脸上的淳朴的笑容。
之所以称它为归桥,是因为朝霞中的鸡鸣,薄暮中的犬吠,几丛青苔,几簇花草,便将这座石桥衬托得殷实、平和。桥身微拱,像一个拄着拐杖、伛偻着身子盼着儿女归来的老人。于是,村民们给它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归桥。我知道,这座桥便是全村人的归宿。
那日望见几个青年人站在青石桥面上谈述着,话语间我彷佛听到了无尽的心酸与无奈。其中有一位说:“唉……在城市打拼那么久终归还是没有家乡的归属感,就像这座归桥这一辈子都在为村民们提供便利,尽管自己落下个满身裂痕都没有丝毫怨言。”这时另一位青年人打断话语说:“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在这提溜个炮仗过年的日子吗?现在想想这座桥真是承载着回忆的地方啊!”我彷佛明白他们的无奈,因为越是长大越是打拼随之而逝的是年味越来越淡。些许归桥是他们唯一承载着他们的念想吧,些许更是饱含热泪的幸福归属吧。
归桥不仅是家乡的魂,更是村民们淳朴民风的体现,归桥承载着我幼时的回忆,承载着村子的点点滴滴,我在想些许它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家乡的魂,是村民们的魂,是青年人的念想的归属。
时至再今,当我再次踏上那古老的桥面,我依旧能听闻潺潺流淌的河流声,恍然间我彷佛听见桥在笑。笑自己的古老的身躯,彷佛在感慨自己对于这个村庄,这些青年人、老老少少留下的回忆。
归桥虽老,但记忆仍温存,就像是旧木的相册温存着一把古老的钥匙,一打开封存的记忆就会有漫天的思绪泛滥在脑海,温馨而又回味的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