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宁强县2021年第八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幕式上,中共宁强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宁强记忆”微信公众号荣获“宁强县优秀政务新媒体”称号。
2017年3月,为创新拓宽史志宣传服务渠道,中共宁强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市史志系统率先开通了“宁强记忆”微信公众号。4年来,坚持聚焦党史研究、地方志工作动态;致力于传播地方文化;拓展党史教育、志鉴服务方式,全方位展示宁强史志成果,以原创作品为主,截止目前,已累计刊发 217期 497篇文章。
聚力导向,传递史志正能量。“宁强记忆”以编撰红色家谱、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红色能量为己任,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党史宣教重要阵地之一,刊发党史“百炼成钢”专题61集,大力挖掘宣传宁强地方党史,通过以事系人的方式,刊发《陈锦章,中共大安小组创始建人》《宁强早期中共党员在汉中从事革命活动的踪迹》《从宁强走出去开国女上校何锐的传奇人生》《百年信物——向人民兑付承诺》《中共地下党员在大安小学的革命活动》等文章,让读者深度了解本地红色历史。最新挖掘整理刊发《1935年春,踏上长征之路的宁强人——兼以此文缅怀为革命牺牲的宁强英烈》《人物专访——向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吴兴礼致敬!》《老红军何树林的红色人生》《口述史——在榜样身边工作的日子》《怀念王区委》《一块凝聚着中朝友谊的手巾》《宁强走出去的“人民功臣”李志春》《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宁强“谢家麻辣鸡”创始人的传奇经历》《我被红军抱过》等文章,一个个看似平凡人物,述说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些本土人物的挖掘整理,更好的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得到读者的大力认可。2020年底《宁强县志(1993—2012)》出版发行后,连续刊登《十载磨砺出一剑,八稿修撰留千古》《宁强县志(1993-2012)》读后感》《我参与二轮县志修编的心得感悟》《读宁强二轮县志随感》《读志用志——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宁强县志读后感——我的珍藏》《不待扬鞭自奋蹄——学习、使用宁强县志的点滴体会》等文章10余篇,引导广大读者开展读志用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强、热爱宁强、建设宁强。挖掘本土文化,刊发出自宁强成语典故《难于上青天》《千钧一发》《以防未然》等,激发宁强人民的自豪感。《情系赵家坝》记录青木川水井碑发现记,《王士禛笔下的宁羌途中趣事》《大安“金牛牌”洋烛生产记》《我所了解的大安中华邮政代办所之始末》《早期宁强的医疗卫生事业掠影》《一个德国人日记中的宁强》《燕子砭教案“补记”》《〈栈道纪行〉中一首有关宁强的古诗》《浅谈修编家谱的作用和意义》等珍贵的文史资料和文章,揭开了宁强尘封的历史,让很多社会学者成为“宁强记忆”的“忠粉”。
聚焦时代,服务社会发展新要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宁强记忆”刊发《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诗歌,白衣战士》《新中国成立前宁强的传染病防治》《庚子春宅家抗疫记事》《三句半,宁强人民抗疫忙》《趟过岁月的河》等“抗疫”作品13期,激励全县人民共渡难关,增强抗疫信心。今年围绕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德润宁强”家风建设等,刊发《金牛古道的历史遐想》《世外桃源西沟里》《老关口坝,这块神奇的土地》《羌人婚嫁习俗:破阵子》《云朵上的羌寨》《宁强地名趣话两则》《历史的遐想——古今蜀门》《风雨石羊栈》《南山,龙泉的密码》《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宁强家谱中的那些家风家训》等文章,增强了宁强本土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宁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聚集众长,展现群众关注度。在作品的采编过程中,坚持博采众长,从宁强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风物、地理等多角度,回应群众的关注,展示宁强的地方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宁强历史上的“地名漂移”》《回忆徐种德》《金牛古道七盘关遗址探秘》《宁羌“五里”初析》《盐茶关前论古今》《辅仁中学旧事》《漫话嶓冢镇》《记忆中的三道河》《药苦炼,薪火传承——访天麻之父徐锦堂先生》《周总理与宁强县轶事》《宁强阳平关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金印故事》等全方位展示宁强地情文化;县城旧事系列《新华书店》《粘火柴盒》《砸碎石》《打胡基》《吃水》《背柴》《消失了玉石滩》《八海评教记》通过记述老百姓生活的点滴,引起人们的共鸣,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回忆过年》对比改革开放几十年宁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父亲的脚》把对父亲的真挚感情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转变文风,不断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来满足群众文化多方面的需求,如《宁强人的字排,你排在哪?》《春倌说春,年味浓》《儿时的端阳》《回味往事——撵锣鼓草》等让读者了解宁强传统文化,选登宁强民歌十余期、刘正霞故事连载等个性化的形态,努力让文章通俗易懂、生动鲜活,让严肃内容更具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