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没说几年,社群时代来了。
这年头,好像什么新词都要经得起折腾,比如互联网思维。说到社群这词,很多人会想到社区,从字面意思看,社区和社群都是基于某个缘由组织起来的产物。社区,更多的是一个物理性概念。社群,是一群人因为某些原因聚在一起。
那么,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是不是也不一样?简单来说,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大家喜欢吴亦凡,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演唱会,大家为他做很多感人的事,这是粉丝经济。而演唱会结束后,大家没有散场,组织学习唱歌并征集原创歌词,在线上分工做一些原创、搞笑的唱歌视频,这便是社群的雏形了。
为什么会出现社群?
我们也许更熟悉“粉丝”,被大家熟知的是小米的粉丝,米粉来自小米最早开始做MIUI积累的,从80名铁杆范这个夯实的底盘,随着产品的推出,发散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发烧友,为小米代言。各大国产手机纷纷效仿,华为“花粉”、联想“乐粉”……不管刘德华的粉丝、TFboy的粉丝,柴静的粉丝,哈利波特的粉丝,凡是某人/物存在魅力,都聚集了粉丝。
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场景从必须在室内对着电脑,转到了随时随地手机上都能完成。这个转移的动作,深深影响了思维方式和营销行为。任何人都成了发声筒,只要你有想法,加上一点点耐心,和远超出普通人的某个能耐,你可以在任何细小领域变成super star。没错,所有关注你的都是你粉丝,但不仅仅是粉丝了,——因为移动端的应用场景造就了多对多的交互方式。多对多的各类兴趣网络交织起来,便是社群产生的基础。
组织社群说易也难
我们从来没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所谓的意见领袖。这个意见领袖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他可能就是你隔壁班的同学,见过几面同乡,或擅长一项爱好千里外的普通人。因为有共同的追求或热爱,聚在一起,甚至产生了宗教般的信仰。那种在彼此眼中找到了同类和归属感,那种被承认被喜欢,是这个变化迅猛社会给予人心最强最温暖的心理慰藉。
社群,说到底是自组织,一种逆向发生的、与企业组织基因完全错位的机制。大家有纪律性有分工,效率显著,奖惩分明,这其实是一种更人性的未来组织。这种组织有严重的杀伤力,每个人可以为荣誉工作,为兴趣工作,为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同时还出乎意料带来一点经济回报甚至名望,简直不要太赞。
然而,符合以上几点的社群,并不多。
写到这里,可能你脑子里已经出现了第三遍罗辑思维了。说社群一定绕不开罗辑思维。老罗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60秒语音推送等等优质内容,运营起了这个群体。短时间低成本进账那么多资金,在外人眼里实属震惊吧。红眼归红眼,不管微信公众号还是微博自媒体起家,背后的灵魂人物无一不是有专业积累和独当一面的地方。任何认为组建社群是刚好站在风口的投机观点,都未理解社群。除非用户自发,社群组建者在宣贯人格要鲜明的不能再鲜,对互联网玩法有点研究,哪怕略知一二。
社群营销是最高商业思维的营销
如果社群组建是为了让一群人自嗨而已,这样理解就太粗暴了。
首先,非商家类的社群存在的前提,多是围绕着一个兴趣主题,比如学习PPT、电商自媒体、跑团,社群在良好的运营下,成员们互相长进又各行其职。当社群到一定规模时,自然就成为一个较大的发声筒,一张名片。
我们知道,营销从过去的功能性向体验式情感营销转变,一个运行良好的发声筒很容易和商业活动发生关系。若有一帮人用他们特有的兴趣方式,用他们独一无二的发声模式,帮助企业做营销,他们队形统一,有组织并带来价值,完爆传统轰炸式硬推销好几条街。不仅如此,通过与商家合作,社群也给自己做了一次宝贵的网络曝光。可以说未来营销的战役,不是公司与公司间,行业与行业间,而是圈层与圈层间,抑或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没有你死我活,有的是合作多方这种跨界所迸发出的能量有多强,有的是互相引流,有的是对互相的用户都有利都玩的嗨。
其次,对于商家组建的社群,往往是本着一个商业计划或目的而为的。商家建立的社群会受限于商家所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品牌调性等特性,让用户对一个产品产生喜爱之情可能难于一个爱好。目前看,商家运维好的社群案例很少。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还有待提升观念,并在社群建设和发起与用户交互上迈出步子。
社群时代已经来临,这不是一个开启下一个小米的时代,而是让小麦和课本甚至更不相干的几方产生新的化学变化的时代。小麦的用户、课本的用户,在互动合作中获益满满,还体验一把做对方,化学变化后,小麦更好吃了,课本更好用了,用户都变更幸福了。世界大同,就在商业版图上画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