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本指江河、湖泊。后多用于指与朝廷官场相对而言的民间或乡野社会,故有朝野之分。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引申为退隐)及侠客行侠仗义之区域。也指旧时四处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及其所从事的行业,如流落江湖、江河艺人、江河术士等。现泛指四方各地及各行各业。故人们有时将闯荡社会比喻为“闯江湖”,称社会阅历丰富、应对人情世故老练者为“老江湖”,退休时笑称淡出“江湖”。自古以来,江湖文化就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少古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因“江湖”际遇不同而感慨良多、文思迸发,留下诸多千古名(诗)篇。
先秦圣哲:进退有止,用行舍藏
古圣先贤的智慧高明之处,首在其知进退之道,一旦得不到重用或对世道丧失信心,绝不留恋官场,毅然决然归隐江湖。正如《周易·文言》所言:“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如此通透之智慧和自由之境界,似乎只有古代的圣哲先贤能够修养到家,一般人恐难以能及。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一雪会稽之耻,并被封为上将军,可谓功成名就。然范蠡则急流勇退,并悄悄留给同样辅佐越王有功的好友文种大夫一封信函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而范蠡则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偕曾经献给吴王的美女西施泛舟五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经商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去世后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商祖。
先哲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他认为,功业达成后,选择退居隐藏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神秘的隐者,其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则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元典。
无独有偶,至圣孔子对弟子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用行舍藏”,意即能为当世所用,就出来做事,施展才华;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孟子评价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可以出仕就出仕,可以退避就退避,能长久干就长久干,能迅速果断就迅速果断,这就是孔子。我的愿望,就是向孔子学习。”所以,孟子赞誉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在孟子眼中,孔子是圣人中最能顺应时势的人,即最识时务者。由此,孔子践行的“用行舍藏”和孟子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成为倍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推崇的处世准则。
士大夫情结:身处江湖之上,
心居魏阙之下
《庄子·让王》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宋代俞国宝《满庭芳》词言:“谁知道,心存魏阙,身暂寄江湖。”魏阙:古代天子及诸侯宫门外筑有高楼,其下两旁悬布法令,古代称朝廷。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那些迷恋功名富贵的假隐士。当然,历史上也有身处江湖仍不失忠君爱民、关心国事之志的士大夫。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推行“庆历新政”改革遭到强烈反对受挫后,自请离京,先后出知邠州、邓州。期间,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包含着对被贬同仁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在于其思想境界之崇高。他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最后阐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可谓曲终奏雅,点明全篇主旨。
庄子境界: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
《庄子·大宗师》曰:“泉涸,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苟延残喘。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回到江湖之中畅游,互不相识的好。庄子在此以自然界的江湖比拟人世间的江湖,高度融合,启迪人生。“相濡以沫”,确实令人感动,并由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歌颂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而“相忘于江湖”字面上虽有些“薄情”,实则是另一种更高的生存境界。爱情也罢、友情也罢,因感情升华而缔结,也会因感情淡化而分手。珍惜缘分,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无疑是最美好的祝福和最理想的幸福生活;缘分已尽,和平分手,“相忘于江湖”,也不失为重新放飞自我、找回自由的途径。
退休后,我曾书写一幅集名言名曲佳句感悟人生的“心灵鸡汤”手札发送好友,以明心志:人生充满淡若清风的相遇、时过境迁的遗忘、云烟过后的回望。人生随缘。缘起,我在人群中发现了你;缘散,我看见你消失在人群中。时光荏苒,使人懂得放下与释然。若流年有爱,当心随花开;若人走情凉,则守心自暖。 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近况不该旧人知,过往不与新人讲。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些人终是相见不如怀念;有些事就让它在岁月中慢慢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