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因为眼前烦难棘手的工作正限于闷闷不乐之中。忽然,微信上收到女儿的一条wx消息:一张成绩单的图片,下边是“嘿嘿,暗爽”的言语追加,再然后是一个捂嘴偷笑的表情。
于是,我点开图片仔细看,发现是一张法律翻译笔译的成绩96.5分。看完这张成绩不错的测试结果,我的心里顿时新生欢喜,十几年寒窗,还能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学习成绩的平稳过度呢。所以,高兴之余,我不但回复她一个大大的赞,而且更是不忘再次追加一句“继续努力,争取各科全优。”
女儿赶忙回复我说:“嗯嗯,必须的。”紧接着她又回复我说:“嘿嘿,自信。”
看她如此说,我仍旧不忘继续啰嗦一句:“这回知道了吧( ,,´・㉨・)ノ"(´っω・`。)摸头,人的自信就是这么来的,通过努力,用结果来证明自己,你就知道自己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你也就明白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时候的女儿发了一个呲牙笑的表情说:“嗯嗯,是的(=^^=)。”
因为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她的小时候。大概两三岁的样子,那时,堂哥家的儿子刚刚上小学,学习成绩基本上都是满分,而且他的手工课还特别好。每次去大伯家串门都能发现他家的柜子上不是摆放着纸船就是裱糊好的纸飞机,或者其他东西。有一次,我就忍不住问大伯:“大伯,这些东西都是谁做的,这么好!”
大伯半是低调半是自豪的回答我:“嗐,那都是洋洋在学校里做的。”
“哦,这孩子可真优秀,不但学习好,手工做的更好。”我不禁跟大伯夸奖着小侄子。但心里着实是很羡慕的,心想着要是将来我的孩子也能这样该多好。
回家的路上,我就慢慢耐心的跟女儿嘱咐说:“你看哥哥多优秀,不禁各科成绩经常被老师表扬,而且你看哥哥的手也很巧,什么都会做,妈妈也希望将来你也能像哥哥一样,努力学习。”
那个时候,我猜,女儿并不一定知道我跟她讲的这些究竟是什么。但她仍然懵懵懂懂的扬起她的小脸很认真的看着我“嗯嗯”有声。
其实,那个时候在我的心里,并没有对孩子学习这件事寄予过多的期盼,因为我很明白,人生里能够出现最多的就是未知。
直到后来女儿入了幼儿园,一切平平无奇不说,还会时不时因为淘气,爱说话,经常有小动作屡屡被老师投诉告状。甚至都上了一年级,有一次我和她的班主任老师问起她的情况,老师还似有隐忧的说:“哦,你们家XX璐啊,学习也就凑合吧,上课总是跟同桌闹着玩。”
那天的我,脸色的笑容差点定了格,自那以后就再也不敢追问老师她的情况到底如何。
直到上了二年级,下半年的一次家长会,散会临走时她的新班主任叫住了我说:“璐妈妈,璐是个十分乖巧懂事的孩子,而且字写的也很漂亮,你看我们学校的硬笔书法展览里就有她。不过……”老师停顿了一下又说:“不过,她好像对自己不是很自信,在家的时候你们做家长的可要多鼓励。”
自那次以后,回到家我也反思了好长时间,因为我们自己从小经历的教育都是打击讽刺式的,那时候的父母美其名曰怕你骄傲,翘尾巴,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从没被父母肯定过,也因此造就了我们自卑的性格。
但我绝不能让我的孩子再走我们的老路。于是,接下来,即便偶尔也会有其他任课老师讲她哪一科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回到家我就会用另一种方式告诉她,比如说:你看,今天你们XX老师又夸你了,她说你特别聪明,只要稍稍再认真一点,就会学习更好了。”
而这时候的女儿也会带着些许疑问追问我说:“是吗?我们老师真的这么说的?”我说:“当然了,就是这么说的。”
就这样,从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她的成绩一反从前一蹶不振的状态,科科都在班级前十,前五,前三,校级前一前二……
除了高三因为学习好被同学嫉妒,遭遇言语上的霸凌,险些放逐自己之外(这件事,直到今年——研一了才和我说出来,否则可能我永远也不知道,只知道高三那年打电话哭闹,非要我去陪读,但出于现实的考虑,那时候只以为她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的心情不好,而就是没有答应她)
再后来,今年的现在,再说起这件事,她自己说:“我现在再也不会那样了,不会因为别人的嫉妒打压而放弃自己,因为我能开导我自己了。”
这些年,总会有老师和我提起:“你家孩子哪点都好,就是有点小小的自卑。”所以,我一直以来都是开导她如何自信。
但实践与肯定,光靠别人的言语是完不成的。总算这些年掩藏在我心里那个小小的隐忧,终于被她自己给破解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自信主要来源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这种接纳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但独特的存在。这种自我认知使得个体能够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从而在面对挑战或困境时,能够更加坚定和自信。也因此,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才是自信的内在驱动力。真正的自信更多地来源于对自己真实水平的了解和对成功的合理预期。
更主要的,实力和能力才是自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