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教育素养
——读《寒假生活重建中的教师发展》之《“互联网+”教育素养》有感(第3稿)
2013年7月24日,我的2006届学生聚会,他们给我这个“老古董”下载了手机微信。2013年10月4日,我的2000届学生聚会,他们教我学会了添加微信好友。
在2015年4月17日的“微信朋友圈”里,我分享了“以天地人事之教,育生命自觉之人”。在2015年5月2日的“微信朋友圈”里,我分享了叶澜教授的《一个人和她的教育改革》,我的阅读感受是“创新育人模式,培育生命自觉,回归绿洲状态,打造生态工程。”
2016年8月5日,我添加了李教授的微信。2017年2月2日,我加入了“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团队。2018年1月26日,加入“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开始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你好,寒假》等专业类书籍的研读。至2019年2月14日,我在“简书”上发表读后感共35篇,累计20万字。
如今,每天的阅读和写作都像在蜕一层皮,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读书、实践和写作。从去年1月开始“做听说读写”、5月到徐汇区教育研究院和“德育高研班”的老师们进行10分钟的交流分享到现在,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了一样,“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把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者集结到了一起,围绕“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在专家教授的引领下,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多了交流、合作、互动、启发的平台,在专家引领、同行激励、家校合作中“多方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为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而一起努力,提高社会教育力,提升生命质量,促使终身教育中的“全纳型、长程性、生态型班级建设”成为现实,让不同个体的生命成长拥有更多的可能。
一、寒假生活中发展教师“互联网+”教育素养的意义
(一)体现时代性
(二)体现探索性
二、寒假期间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素养
(一)教师在项目实践中掌握“互联网+”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在“互联网+”建设教育新格局中适应角色新定位
首先,教师根据需要建立起“互联网+”形式的虚拟班级,打破了教育的时空局限。
其次,“互联网+”带来教师主体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主体,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由的分享与交流。
再者,寒假中的“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师思考的新课题——教育延续性和教育个性化的思考。
“互联网+”开启了教师教育的新变革,教师正适应着属于他们的新角色,同时其“互联网+”教育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利用“互联网+”,能够打破教育的时空局限,使教育主体更多元;带来教师教育研究新课题,教师思考并建立班级生活新形态,连接假期与学期,形成教育的长程发展。
(三)教师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新开拓
“互联网+”教育素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新内容,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不断开拓更新。教师可以在寒假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分享,这是寒假中“互联网+”教育新领域的尝试。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到学校的整体安排。
教师通过开拓寒假期间的“互联网+”教育新领域,在全新的平台,以一种与以往教育教学完全不同的模式,在没有任何时空局限的情况下,通过事前事后的评价进行有效引导,并借助“互联网+”发挥更大范围的辐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拓展寒假活动的影响力。这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自信,也是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素养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
三、“互联网+”视野下教师素养发展的新思考
(一)如何形成更主动的教师“互联网+”意识
(二)如何避免“互联网+”作为双刃剑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优质融合“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获取信息及学习知识的方式,这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戴宁、曹辉提出,“互联网+”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不同之处:知识体系建构、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育体制设计。就知识体系建构而言,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权威对知识具有垄断性,导致知识来源的唯一和封闭,而“互联网+”下知识体系更为开放;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封闭课堂为载体的重复机械化教育,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带来了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的学习新模式。传统教育体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设计,缺乏自主性,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出现了诸如“慕课”等可获得认证的新体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可单一否认传统教育的价值,也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视为同步进行的两者,而需要思考如何将两者的优势充分融合,尤其是在寒假这一特别的时间段如何才能使两者发挥出更优质的教育价值。
附:上海临港实验中学董老师和浙江武义泉溪小学涂老师的一段跨时空对话
浙江武义泉溪小学涂老师:我是群聊“2019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的武义泉溪小学涂老师。
董老师:您好!谢谢您的班级活动给我带来的启示!
涂老师:我把活动美篇发你看看——《“你好,寒假!”之“二探古村山下鲍”纪实》。要多多向爱思考的董老师学习。第一次加入这个团队,大家都太棒了,我要好好学习。
董老师:您客气了。我很好奇:
1、孩子们的提问是随机的吗?
2、如果您提问,您会问哪几个核心问题呢?
3、《地方志》有关“山下鲍”的记录是怎样的?
4、“超市村”是由谁发起的?他们还想回来吗?为什么?
5、我们能为古村落做些什么?
涂老师:孩子的提问是他们事先讨论好的。虽然我也是该村人,懂事后一直不在村里生活,对于村里的很多事,我也是不知道的,我想了解祖先为什么而来,是怎样发家的,在旧中国山下鲍是怎样的?所有的一切我都想知道,我觉得自己不合格啊!关于山下鲍,雷所长写了一本书《千年古村山下鲍》那里有很多记载。超市是我的姑父最早去的,现在全村大部分都开超市,逢年过节回来一下,就又出去了。在政府的重视下古村落在保护,以后可能要变成旅游村。
董老师:谢谢您的解答,在下认为您的姑父是您展开追根刨底式调查研究的最合适人选之一。
涂老师:他在昆山。
董老师:很励志的教育资源。
涂老师:嗯,是我们村最厉害的人。现在大型超市有二十几家。
董老师:这就很有必要探寻“山下鲍”人骨子里的东西(精神)。
涂老师:是的,多谢董老师指点。
董老师:不同历史年代的迁移、发展、再外迁、(衰弱)、再崛起等。
涂老师:下次他回来,可以让他跟孩子们聊聊。准备让雷所与这几位家长座谈,了解他眼中的“山下鲍”。
董老师:不必感谢,我觉得很好奇,这里边一定有超乎寻常的教育价值,甚至期待暑期能带领我的学生进行实地探访,不知道交通是否便捷。我们可以进行各方面的资源整合。
涂老师:可以啊!非常欢迎!
董老师:谢谢,我们可以开展合作式探究。
涂老师:好的,因为我们班才一年级,孩子太小,有些东西好像不能深入。
董老师:那可以做长程性的序列化研究。
涂老师:那要您多多指导啊!我把家族资料发你看看——浙系涂氏联谱之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一一涂国文支族。
董老师:太棒了,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设计活动。
涂老师:嗯,非常好的建议,李教授叫我再深入,我觉得这个就是深入啊!
董老师:整合已有资源,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涂老师:我就不知道怎么去再深入,因为我的孩子在武义的,不是本地人。请您多多指导。
董老师: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走近—走进—贴近—深入
文化:迁入—发展—辉煌—外迁(成就)—内存(传承和保护)
教育性:语言、家风家谱家训、山下鲍人的族性、传统工艺、文化现象等。
涂老师:从这几个方面是吧?
董老师:我能想到的几个方面。
涂老师:你太厉害了。
董老师:过奖了。
涂老师:我觉得现在的人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少,这个也可以是一个点。
董老师:是的,寻根意识。
涂老师:对,就是这个。非常期待与您合作!
董老师:嗯嗯。
……
就这么短短一个半小时,突破了时空局限的“互联网+”平台使同行交流成为可能,本来素不相识的个体,因为“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而走到一起,并为“你好,暑假!”项目研究提前做了规划,在交流、互动、分享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我们都想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些什么,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在文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中成为骨子里有精神的人。
特别是当我拜读了涂老师的《觉悟的力量——浅谈在2019“你好,寒假!”项目中班主任的发展》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相信我们的合作是基于团队研究的共同力量,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互动、融通的信息平台,基于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情怀,更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热切渴望。
“互联网+”转变了习惯性、常态化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和生存空间,在“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等方面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