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择业,能力、兴趣、天赋究竟哪个最重要?

文|田螺姑娘

这两天高考报志愿,大部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未来的就业,一部分家长兼顾了孩子的兴趣,一部分家长思量了孩子的天赋,还有一部分则是稀里糊涂选的。

然而这次选择对孩子的未来之路影响颇大。

那么选专业、择业时,能力、兴趣、天赋三者中哪一个最重要呢?

换种问法,

应该更看重自己的能力、兴趣还是天赋?

能力、兴趣和天赋究竟该选哪一个?

能不能三者都兼顾呢?

我见过很多人,毕业后数次换工作,依旧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在高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工作并不快乐;虽然工作比较满意,但数十年后依旧如此,没什么变化......




先说说我自己,

高中时我发现自己擅长的是记忆背诵写作等文科性工作,但为了未来好就业我报的理科,我学的痛苦,成绩最终也只是超过一本线数十分;

高中前我从未学过画画,但我很有天赋(遗传)又感兴趣,所以大学报的是艺术类专业,然后利用寒暑假参加高考班磨练画技,因乐于钻研此道,所以能力提升的非常快;

实习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和亲和力上面很有优势,故虽不是师范生,还是自考教师资格证、教师编制当了一名老师,目前职业幸福指数比较高;

比起我很多仍在纠结的同学,我算是很快地实现了能力、兴趣、天赋的三者兼顾,并坚定地走这条路。




但如果三者无法兼顾,我建议温饱问题解决后选择以“兴趣”为重。

人先谋生,再谈理想,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自己能养活自己,经济和生活独立——所以我以下的建议全是再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提出的。


至于为什么以兴趣为主,让我来一一分析:


01能力

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事、就有能力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是自己学习来的结果。

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增长的。

一个人的能力和他投入的时间、精力有关。

除了少部分需要极高天赋的工作外,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来说,社会上大部分的工作只要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都可以胜任。

所以,能力的天花板关键看个人努不努力。

能力并不是限制工作选择的必要条件,只要有机会,所有人都可以在某个领域提升相关能力。


02兴趣

选择工作时以兴趣为主,这种选择方式看起来很合理。

不过,根据兴趣选择的工作也有做不下去的时候,任何一门当初十分热爱的工作,都会不断遭遇“职业倦怠”。

我很热爱教育事业,可仍然避免不了一次次地职业倦怠,但我能一次又一次重新“爱上教育”。

拥有看似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如试床员——入住世界各地五星级酒店,体验酒店的床;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看岛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大堡礁的沙滩上散步,年薪70万人民币......即便拥有令人艳羡的工作,他们依旧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辞职。

樊登老师在《还烦恼吗》这本给当代年轻人的100个灵魂拷问的建议中,也提到过,“如果你学不会对同一件事保持持续的兴趣,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让你腻烦的。”

我们不是“因为爱一行,才干一行”,而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其实,兴趣和我们的需求有关,让我们感兴趣的事,其实是我们能从中获得快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从这一点来讲,兴趣与能力有关。

当你选择的工作一开始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你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很感兴趣;

可是随着工作的展开,工作的难度会随之增加,原来的兴趣就会变成压力;

或者工作对你来说无挑战性,你也会丧失兴趣。

所以,如果选择以兴趣为起点,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又是一轮新的循环。


03天赋

实际上,步入社会后,社会只会看你最擅长什么,而不是看你的总分。

个体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个体更适合“长板理论”而不是“短板理论”,如果你依旧花费大量精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却不注重发掘自己的长板,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你只有在自己的天赋区不断锻炼增长能力,才能被大众看到。

因此,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只有从天赋入手,他才会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在这一领域他能够轻易地超越他人,所以可以收获成就感。这时,天赋、兴趣、能力三者才能够和谐地达到统一。


04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呢?

天赋通常有如下三个特点:

1.不费力:某些方面你不需要怎么用力,就能轻易地超越身边的人。

2.专注: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很容易专注其中,完全忘记时间的流逝。

3.自我赋能:当你做某件事时,就算身体已经十分疲劳,但你精神上却充满了愉悦,内心充溢着满足感。

同时满足这三个特点的事情,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你觉得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