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共赢》这本书,读着读着,头脑中闪现出与此书有些许联系的感悟:咱们中国有好多精华作品,总结的言简意赅,有的是一句话,有的甚至短短几个字,就能拓展出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将很深的哲理蕴藏其中。这就需要阅读者有很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才能完成对于知识的理解。而好多外国的书籍,比较侧重写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理解里面所讲的内容,对一些方法也容易上手。
但是书有书的不同。我个人理解,这就像登山一样。老古人呢,给我们留的是一条最简洁的登山之路,但是踏上这条路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登攀,这就是过去所流传下来的称读书为“十年寒窗苦,”为“苦读”的寓意所在吧。
这种苦,并不是指手抓脚蹬的那种体力上的付出,而是要深切地去领悟和理解文字所带来的内涵,并拓展出其所涵盖的深层含义,这个过程是不断开发头脑的过程。从形式上来说,门槛很高,但是如能爬过这道门槛,迎来的将会是坦途。走起来会感觉平缓而顺畅,还会享受文字和书籍给你带来的美感,并能深切地领悟其中的意思。
古人很幽默也很含蓄,讲的好多深奥道理都蕴藏在故事当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大臣向皇上进谏的时候采用的小故事。他们将深刻的道理蕴藏在简单的故事之中,使皇帝(相当于现在的决策者),通过故事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而外国的文章呢,表面看似简单平易,方法又很实用,总觉得像快餐一样,吃起来方便快捷,但是营养并不是很充分。
把简单的方法罗列出来,再配以醒目的标题超有夺人眼球的魅力。但文字背后深奥的道理还是靠自己去悟去体会。
还拿爬山来做比喻,道路缓慢而平缓,没什么起起伏伏,那多是一条盘山公路,它到山顶的距离很遥远很漫长,需要不停的走,付出的除了耐力还有时间。
而我国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一些实践经验,大到理论书籍,小到生活中的谚语等,将宇宙和人们生存环境中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浓缩进中国的经典文化。用很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数,来进行深刻描述。
基于这方面的理解,我还是很佩服咱们的老古人,最典型的就是老子,他那寥寥5000字的《道德经》,至今被奉为哲学史上的精品,在关于哲学的浩瀚著作中首屈一指。因其精而又精、字字精华才能流传至今。
用“以一敌百、以少胜多,”来形容其的历史地位,一点都不为过。这其中也是蕴含着深层的道理。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有古代的成语,用短短四个字,就能将深刻的道理,呈现得绘声绘色,有的是蕴含了一个小故事;有的会在眼前展开一幅画面;有的如用白话来解释的话,会有好长一段文字。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值得敬佩;古人的思维值得借鉴;古人的精华,值得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