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蛙泳中间在水中漂浮的状态,全身放松,人在水中滑行,周遭声音被池水隔离,宁静自在,此时世间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现在,每次游泳距离,最少也是800米,最长是1200米,虽然对于游泳高手来说,这或许是个非常低的数字,但对于自己来说,还是满意中略带一种小自豪。
从几年前的不敢下水,到现在可以享受整个过程,这都发生了什么呢?
亦或,假如我接到一个任务:把一个不敢下水的人训练到每次游泳800米,我将会怎么来做呢?
当需要完成一件事情时,首先该为这个事情设定一个目标。
一、目标设置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和休斯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1]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我们应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目标设置的五个基本原则来进行分析一下。
1.具体(Specifice)
目标要清晰、明确
因为颈椎不好,在2016年开始设想着通过游泳来增加颈椎肌肉力量,以摆脱疼痛。在经过多方的学习和调研后,我将最终的单次距离目标定义在800米。
800米以蛙泳为主要姿势,可以兼带其他泳姿。
2.可衡量 (Measurable)
目标要量化,要有准确的标准衡量
目标距离已经定义的非常清晰了——单次游泳距离为800米,接下来便是如何让距离可以被测量。
为了能够精准测量游泳的距离,我先后使用过各种设备,小米手环、华为手环、MOOV NOW手环、Misfit Ray手环、Apple Watch,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手环、手表。选择一个好用精准的测量工具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时时了解自己的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对于目标任务,如果不能很好衡量和测量,那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意义。曾经我也尝试着不带测量设备只靠自身的感觉以及根据游泳池的长度来计量,可是发现,有的时候,要么一个突然状况忘记自己数到哪里了,要么就是只记得数数,完全不能让自己沉侵在游泳中,节奏完全被打乱。
3.可以达到 (Attainable)
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过低毫无意义,过高实现不了
这个原则太重要了!!
这个原则人人都能说,但是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
李宗盛说,“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我也希望我是菲利普斯,偶尔想想一下是可以,但是还得认清现实。
在做任务目标设置时,得从多个角度来评估和衡量,特别是自身条件,周围条件及资源状况。
自身条件: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自己从小是否受过训练?自己的体能状况?
资源条件:平常有多少时间来练习?生活工作周围是否有不错的游泳馆?自己愿意投入多少的资金来练习游泳?
团队资源:自己周围是否有专业教练?自己的家人、朋友是否对这项运动支持?是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给到支援?
......
不做真实条件评估而做出的目标设定,或许就是欺骗自己、欺骗他人,当然有特殊歧途的除外。
4.相关性 (pelevant)
目标与个人工作相结合
我们都活在红尘中,没有人愿意去做一件与自己毫无关联、带来不了的任何利益与价值的事情。所以在设置目标时,必须要与当事人当前的工作,当前的利益等有很强的关联性。
需要治疗自己的颈椎病我开始的游泳,我对治疗病痛有多大的需求,我对游泳就会有多大的动力。
改变的渴望有多强,动力就有多强。
改变带来的奖励机制有多强,动力就有多强。
5.截止期限(time-based)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时间设置看似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的内容可不简单,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复利。
“人不可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我们往往在遇到一个大的任务目标时,就应该对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设置,而每个阶段的设置又可以重复目标设置的几个环节再变成一个个小的循环。
在评估个各方面的条件和资源的情况下,我把时间设置在3年。
一下水就可以游800米,不光看上去很美丽,听上去也很精彩,但是从不敢下水,到一次性游800米,这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吗?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我按照时间把这个大的任务目标拆分从三个阶段,
第一年,学会游泳;
第二年,游泳距离达到300米;
第三年,游泳距离达到800年;
分完阶段之后,每个阶段再来一遍目标设置的几个步骤,逐一拆解,落实。
目标设置只是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达成一个目标的关键还是人,而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我记得刚开始学习游泳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躲在泳池旁边,看着别人游泳,偶尔动动也只是在水总伸展伸展腿。自己非常的害怕自己出丑,怕被人看出来自己不会游泳,也时常担心自己在水中会发生各种状况。
后面才了解到,自己那个时候是自我效能感太低,总觉得自己貌似学不会游泳,或者是看着他人游的那么好,自己有点自惭形秽。
自我效能感看上去很深不可测,但它又十分的简单,只要当你获得一丢丢成功的经验,获得一点点积极的反馈的时候,它就慢慢生根发芽了,并且在随后的练习中,它将以倍增的方式提升。
我前面说到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这里就需要再分小成更加小的目标。
比如从下水的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这就算是完成了目标,然后积极的奖励自己。
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设置的与当下能力不匹配,那获得只能是挫败+挫败+挫败。
纵然是现在轻松可以完成游泳800米的时候,我仍旧采用的是这种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前400米以每100米为一个计数单位
接下来200米以每50米为一个计数单位
后200米以每25米为一个计数单位
每完成一个计数单位,我就对自己一个小奖励,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会轻松的完成800米的目标。
达成一个目标,除了合理设置目标本身,提升个人自我效能感之外,也需要团队及外部资源的支撑
三、团队或者外部资源投入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远”,面对一个近3年的目标,如果是我独自奋战,我想我早就阵亡了。
在整个达成游泳这个大目标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团队人员在不断的更换,但是团队角色却没有变。
1、教练
在整个项目中,我身边出现过很多的教练,领导、下属、同事、好友、泳池救生员......
第一年我刚学习游泳的时候,恰巧发现我的一名下属是学习体育的,而且是学习游泳专业的(是不是太巧了),在他的带领下,我才慢慢开始学习蛙泳。
碰巧得知一位减肥同事,在学习游泳,于是她教会我如何换气。
......
所有的游泳技能,都是自己身边的这些“教练”一步步指导出来的,而与此同时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在一个项目中如果有“教练”(或者说外脑、专家)这样的角色来指引,我想势必会大大提升项目的效能,也将大大的提升目人员的信心,提升团队的自我效能感。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很多组织会聘请一些外部顾问,一些高管会接受私人教练的原因吧。
2、陪伴
我前面说过,我开始下水的时候,自我效能感特别的低,而且自己又是脸皮特别薄的人,生怕遭受各种突发状况,害怕别人的嘲笑(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一种假想)。
那怎么办呢?
我们什么时候会感觉放松自在呢?一定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吧?
于是,前一部分时间我是拉着自己的小姐妹一同游泳,中间阶段我是拉着自己的老公一起游泳,最近我的陪伴换成了我的儿子。
这一路走来没有他们的陪伴,我想我必定没有坚持下来的决心和毅力。
3、拉拉队
这个角色太重要了!
自己最大的效能感获得便是来自于拉拉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儿子一直就是我最好的拉拉队队长,他总是会用十分崇拜的眼神看着我说,
“妈妈你游的真好,妈妈,你教我游泳吧。”
“妈妈,你游了好多圈啊!”
......
鼓励可以激起人的希望,催人奋进。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一个人只有收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只有“行”大于“不行”才会承认“不行”,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
让任务变得有趣,让动力源源不断
四、有趣
每当我询问儿子未来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一定会回答我,“有趣”。
一个有趣的项目本身就自带能量,而一个项目如果非常无趣,纵然在前面设置了很多的奖励机制,在面对奖励机制边际效益逐渐递减时,我想这个项目也是走不长远的。
俄罗斯方块是我们很多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它既不救公主,也不找宝藏,也不打怪升级,它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看你怎么死。纵然如此,我们也愿意一直玩下去,因为它有趣。
我想有趣或许会变成当今社会的主要命题了。
从2016年开始算起,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自己仍旧可以坚持游泳其中最大原因之一或许是游泳本身它就是一项非常有趣、有意思的运动吧。
回归主题,如果需要我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想我会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