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首发公号:岳下独白。
推荐一本书,说实话,介绍的这本书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读下去。
因为,这本书故事性和有趣性并不强,是一本关于自我治疗的书籍。书名《自我关怀的力量》,作者,克里斯廷·内夫。
这本书读了三四遍,我也只能够把其中能够表达的内容写在这里,大部分内容需要自己在书中和生活中体悟。
在这本书中,我的收获有两点,(当然还没掌握,正在实践中)一是如何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模式;二是如何能够保持平静。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要自己买一本好好看。我写的这些内容,只代表了书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非常清晰,分别阐述了自我关怀的原因、核心、益处、推广到他人、成果。
1.为什么要自我关怀?
先讲一个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参加六级英语的考试,考了很多次,次数多到现在也有点数不清了!
在刚开始两次失败时,心里还算平静,但是后来每次成绩出来以后,我除了心情很郁闷以外,晚上还会失眠,脑子总有个声音:
“别考了,考了这么多次,还没过,没见过这么笨的,还考啥呀?别浪费时间啦,就是没别人聪明,人家一次就考过了……”
虽然,这个声音一直在产生负面影响,但自己的内心竟然会慢慢接受这样的评价,并且接受以后心里的压力会减少很多,但同样六级考试分数越来越低,直到最后也没考过。
当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里面的秘密!对于那时的行为,心理学上有个名语叫做自我批判,这正是自我关怀的反义词。
我相信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
从一点小事的自我批评,到对自己的容貌、性格甚至整个人的批评。我也很希望所有的小伙伴没有这种行为,有的话,积极的去改变!
2.我们该怎么做?
(1)善待自己
字如其意,但这里所说的善待自己,不是说让我们吃好、玩好、喝好。更多指向的是心理上地善待自己。
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衣食住行方面,很少有人有亏待自己的,但是在心理上这点似乎很难做到。善待自己的具体方法,就是停止自我批评。当问题发生的时候积极的与自己进行心理沟通。
比如:
朋友来我家聚会,我要展示下厨艺。
有一道菜,用了很长时间,并且自己非常满意。由于有些兴奋,在端过去的路上,手滑了,摔的满地都是。朋友纷纷来安慰我,但是脑子一定会有个不同的声音,:真丢人,太笨了!怎么这么笨!……(省略几百字)
(注意,这里有负面想法正常的,我所说的是很强烈的负面影响,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
善待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及时停止批评自己,对话换成这样的:“大兄弟,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手滑了?没事,再做一份就行了!”……
这种感觉,就像朋友在安慰你一样。一般我们受到安慰后,人的心情都会好很多。
只不过换成了自己安慰自己,但是效果是类似的。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如果我们办错事情了,怎么办,难道不需要批评自己吗?
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及时止损并且主动承担责任。
但是,想要冷静下来,就不能一直自我批评,这样会让自己陷入情绪中,茫然失措。相反若能善待自己,反而会迅速找出问题的关键!
(2)学会共通人性。
我们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人。
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独一无二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所谓的弱点或者无力感、失望感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拥有的一些不足、经历的失败、挫折等,不是一个人独有的,其他的很多人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这里绝不是自我辩解,而是能够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改正,而并不是无所作为。)
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很容易,
但是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感到这个世界正在与自己为敌?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者自己似乎与这环境格格不入?
建立关联感
通过共通人性,我们可以从与别人或者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关联感”。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我们能在跌倒的时候关怀地提醒自己失败是人类共有体验的一部分,那么归属感会随之而来,而不至七零八落。在认识到无以计数的人同样在遭受着困难与痛苦后,这份遭遇的打击程度就会减弱。
尽管依然疼痛,但疼痛却不会因疏离感而加重。悲哀的是,文化总在告诫我们是多么与众不同,而不是我们有多么息息相关。”
(3)静观
这里得多说一句,这一点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
定义
作者给出的定义:
“即对此刻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评判性的接纳。换言之,直面现实。我们需要如实地看待事物本身,不增,不减,才能对当前的境遇抱以最大的——亦有效的——关怀。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
举个例子,当我一个人在晚上看一部恐怖片的时候,这部电影非常经典,情节很刺激。随着影片的深入,我完全陷入了电影中,眯着眼睛看甚至身体微微颤抖。
但此时,电话铃响起,我突然像梦中惊醒一样,才意识到刚才是在看电影。
电话结束后,再去看电影时,就会有“我正在看电影”这种意识,恐惧就会减少了很多。
这种状态就是静观!
再举个例子:
光着脚踩在地上时,会感到一阵冰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踩在冰凉的地面上时,就是静观!
静观的作用是什么?
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痛苦!
想象一下自己曾经经历的伤心的场景,当我们越想摆脱这种痛苦时,情绪的折磨似乎越强烈。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情绪上的折磨由对事物的欲望而起,而非事物本身。越是对抗所发生的事情,就越是痛苦煎熬。痛苦类似气体,如果你任由它在那儿,它就会自行消散。
但是如果你对抗和抵制痛苦,把它逼进一个局促空间里,压力则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爆炸。”
最重要是,这种状态可随时的练习,无论是在刷牙、吃饭或是走路时。
我们都可以,想象我们正在干什么。
3.写在结尾
想看这本书的人可能并不多,因为这本书理论知识比较多,也有些难理解,知识点有些零散,看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时刻记得主题。
但是我还是推荐给大家看一看,
有时候有趣的书不一定有用,有用的书不一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