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衰老是人必经的历程,死亡是人共同的终点。作为一个被下了死亡通知书的老人,可能没有人比莫里更有资格去谈论衰老和死亡。莫里说自己乐于接受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一个人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他就永远是二十二岁那般稚嫩。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而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人们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就可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但是生活中我们只会听到人们说“祝你永葆青春”,从来不会有人说“祝你早日老去”,莫里认为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不满足、不充实、甚至是无意义。因为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而是想继续往前走,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想体验老年人才能有的那份经历。当然,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的青春洋溢,活力四射,但问题是人得接受现状并知足,关于衰老的话题,莫里是这样总结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但是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莫里与米奇聊死亡的话题是这样开始的。米奇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莫里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而事实上,去面对死亡就能改变这种状况了,因为当我们拂去外表的尘埃,就可以看到生活的真谛,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看问题的眼光也会变得不一样。一旦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这话听起来并不容易理解,莫里又深入地聊了下去:“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的关系,忽视了周围世界。”最后阶段,莫里只能躺在病床上观察窗外,他注意到了树叶的变化,风的大小。他似乎能看见时间在窗台上流逝。可能正是因为时间快要到头了,自然界对他充满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在米奇对莫里探访的过程中,他开始学习有关死亡的学说,研究不同的文化对人生最后这段旅程的诠释。
比如说,在北美的北极地带有个部落,他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有灵魂。它是一种缩小了的依附在躯体内的原我——因此,鹿的体内还有一头小鹿,人的体内也有一个小人,当大的躯体死去时,小的原我依然活着。它会投胎到诞生在附近的其他生物里,或者去天空的暂憩处——伟大女神的肚子里,等待月亮把它送回地球。有时候,他们说,月亮在忙于新的灵魂的降世,于是便从天空中消失了,所以有的夜晚没有月光。但最终,月亮是要回来的,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这就是他们的信仰。
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名叫迪萨那的部落,他们认为世界是个恒定的能量体,它在万物中流动。因此,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招致了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样,每一个死亡也带来了另一个生命。世界的能量就这样保持着平衡。当他们外出狩猎时,迪萨那人知道他们杀死的动物会在灵魂井里留下一个洞穴,这个洞穴将由死去的迪萨那猎手的灵魂去填补。如果没有人死去,就不会有鸟和鱼的诞生。米奇和莫里都很赞成这种说法。越接近告别的日子,莫里似乎越感到我们都是同一座森林里的生物,我们获取多少,就得补偿多少。
在接近生命终点的日子里,莫里还留下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语,比如“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再比如“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他平静地设想自己的墓地,他希望米奇有空时能去墓地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米奇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他想象着墓地在山坡上,傍着一棵树,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非常宁静,真是一个思考的好地方。课程在继续,莫里闭眼静躺着,米奇来了,莫里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死亡的琴弦就在这种淡然从容中拨响了。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莫里的人生课堂,随着他的死亡告一段落,在刚才提到的那些神话中,莫里也许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化作了其他生物,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继续活下去,这样想,会让人对死亡释然很多。
大道至简,在即将去世的人眼中,平时见惯的一草一木,他们都会带着贪婪和满足的眼光去看,他们会珍惜现在可以感受的一切。所以他们说的话,也是非常受用的至理良言。但是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我们往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日子可活,便会为了追名逐利,在欲望中迷失,这有些可悲,但又是难以消除和避免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去生活,就像你已经活过一次一样。
尽量避免犯让你懊悔终生的错误,尽量遵从心底最真实的渴望,当你犹豫时,不妨想一想,等到老去的那一天,你是否会为如今的选择后悔遗憾?带着这样的心态而活,人更不容易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