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像在我们面前有无数的门,每一扇门后都是一个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打开其中一扇,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今天让我们读黑塞的【在轮下】,走进一百年前的德国,听听施瓦本小镇上天才少年汉斯的故事
小镇上的天才少年
汉斯出生在德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普通家庭里。母亲早逝。他的爸爸没有突出的特点,只有对金钱的真情实意。内心庸俗市侩,无任何的精神追求。他的儿子汉斯是个天才少年,只要你在人群中多看他一眼,就能感觉得到他的夺目耀眼,超凡脱俗,聪颖。在这个古老偏僻的小村落,有很多劳苦大众,人们勤劳能干,却从未出现过像汉斯这样杰出的少年,人们只能理解为这是上帝的直接干预了
小镇上的老师,校长,邻居,牧师,还有同学,人人都承认,汉斯的成功是必然的,汉斯不仅仅是爸爸的骄傲,整个小镇都为他自豪
在那时的德国,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来说,除非父母非常富有,否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走,通过州考试进入神学院,毕业后站上讲台,做一个牧师,彻底摆脱劳苦大众靠体力赚微薄薪酬的日子。
州试是一年一度的大考,国家将选出州里的好苗子。考试的那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许许多多的家庭都在朝着考试举行的地方,祈祷,祝愿
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少年汉斯是施瓦本小镇选送的唯一考生。为了州考试,这个瘦瘦弱弱的少年真是拼了,他每天在学校里的课上到四点,紧接着要到校长那里去上额外的课,然后到了六点,他要到小镇牧师家继续上宗教课。一周还有两次,在晚饭后,他还要到数学老师那里去上辅导课
每天早上在学校上课前一小时,汉斯本来要上坚信礼的课,那是防止学生因只关注考试科目,而忽略了个人品质建设以致其精神枯萎。只可惜,汉斯因为过早地被灌输了名利思想,对非考试科目毫无兴趣,放弃了坚信里课能带来的恩赐,
汉斯每天课程安排满满的,他全身心投入考试中,走路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学习,偶尔休闲一下便会觉得良心不安,最后不负众望,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神学院
周围每个人都看出汉斯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希望他考试拿第一,远走高飞,出人头地。只有鞋匠弗莱格关心他的身体和心灵成长。他看到了少年汉斯的虚弱和疲惫。弗莱格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学习负担这么重,真是胡闹,简直是造孽。他觉得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充分地呼吸新鲜空气,多多运动,还要好好休息,弗莱格很心疼汉斯瘦成皮包骨的样子,觉得这样太过分了。弗莱格安慰他,“考试终究只不过是表面的东西,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就算考不过,也并不丢脸,哪怕成绩最好的人也有名落孙山的可能,万一他真的落了榜,就去想想,上帝对每个人都自有安排,自会指引他们走自己的路。考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心地善良,敬畏上帝就够了。“ 可那时的汉斯太顺利了,踏入竞技场太早了,过于入世,专注世俗的目标,不关注精神修养,对鞋匠弗莱格的话完全不在意。
进入神学院
汉斯父亲无比自豪地送汉斯去神学院上学。神学院位置偏僻,周围景色十分优美安静,密林覆盖,湖泊环绕,这样学生会免受世俗眼光的不良影响,集中精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神学院的学生来自形形色色的家庭,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的,都是佼佼者,天赋异禀,个性独特,自信,功名心强,听话,小心翼翼顺从权威,把同学看作是潜在竞争对象。汉斯在要求严格,没有母爱的岁月里长大,他已经渐渐失去了与人亲近的能力,他没有朋友。
汉斯的朋友海尔纳
汉斯选择安静地走自己的路,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争第一,他非常勤奋,同学们都很敬佩他。只有一个同学例外,这个同学名字叫海尔纳,家境富裕,家教宽松,父母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嘲笑汉斯,只会死读书,一心只想向上爬。
海尔纳浪漫,诗情画意,放荡不羁,不顺从。这样的海尔纳给汉斯展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汉斯觉得他非常有趣,汉斯所了解的忧愁和愿望,在海尔纳身上根本不存在,海尔纳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他活得热情,自由,灵动,任性。汉斯欣赏海尔纳,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汉斯和海尔纳,一个轻率不羁,一个踏实努力;一个是文艺的诗人,一个热衷追名逐利。尽管两个人都是天资最高的一类,但是海尔纳不属于校长老师喜欢的类型
尽管汉斯名利心重,但是他喜欢这样的世界,在那里,人们看重的不是孩子们的分数,名次和成功,而只看良心是否纯粹,有无玷污。而牧师,父亲,老师因为虚荣心太重,只重视表面名利上的东西
不要输在半道上
神学院不喜欢海尔纳根本无视规则,随时显露出破壁而出的劲头,校长找汉斯谈话,告诫他注意选择朋友,不要与海尔纳走得太近。语重心长地说:”千万别松懈,要不然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半道上更不能输。汉斯拒绝了校长的建议,斩钉截铁地说,他是我的朋友。
神学院根本容不下海尔纳这样思想超前,忠于自己,敢向传统挑战的孩子,最后,汉斯唯一的朋友海尔纳被学校开除
劝退汉斯
学校刻板的生活方式和海尔纳热烈奔放的方式迥异,汉斯越是眷恋思念他的朋友,学校对他来说越陌生,汉斯绝望地发现,他的记忆力不愿再吸纳任何东西,一天比一天靠不住,上课时总是难集中精神,往事会突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汉斯在学校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他看着自己在一步步走下坡路,从优秀到良好,从良好到及格,最终降到零
他的身体和精神也同时出了状况,这时老师们对他的态度不如以往友好了,当他在课堂上多次回答不上来老师的问题时,一位老师对他说:“你怎么就不跟你的好朋友海尔纳一起走呢?“老校长阴沉着脸,对他不理不睬。
汉斯学习下降时,他几乎不被看作神学院的一员了,而是像一个麻风病患者一样不可以接触。
黑塞写道:“没有人想到,学校,父亲和一些老师野蛮的虚荣心促使他们丝毫不顾及这个少年柔软的内心,将其逼迫到这般田地。“ 我觉得不是老师校长的问题,根源在制度,是吃人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为何要在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少年时期每天学习到深夜?为何要给他灌输空洞,卑劣,令人精疲力竭的抱负心?假期还要补课?为何不让他享受考试后应得的假期。
最后汉斯这匹小马驹因驱使过度,瘫倒在路边,不中用了
学校劝退了汉斯,他的一切抱负和希望全都结束了
回到原点
回到故乡后,汉斯觉得非常孤独,觉得自己被众人嫌弃。在这种困境和孤独中,有一种邪灵伪装成安慰者悄悄接近这个天才少年,这个邪灵就是死亡
汉斯与这个邪灵在一起时,有时会感到压力从他身上退去,愉悦的舒适感涌上心头
汉斯从有这个念头和真正离开这个世界是有一段时间的,他经常逃进过去的美好时光里,他是耀眼的明星,把小镇上所有同龄人甩得远远的,他充满希望,前程似锦,可是只走了一小段路,他就倍感疲倦了。可惜的是汉斯青春期没有得到最好的指引,靠自己的力量,他找不到出路和救赎。
最后邪灵指引他走入湖泊。他如释重负地向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告别,曾经的巨大幸福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么多的辛劳,努力和汗水,牺牲了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多的骄傲和志气,还有充满希望的美梦---所有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汉斯死了
汉斯从小被灌输的理想是超越别人,拿最高名次,把别人都比下去,做人上人,人生赢家,汉斯忍受不了平庸的生活
黑塞一百年前的小说[在论下]是对德国旧教育体制的控诉。是这个制度杀死了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