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首先论述了各种审查和保密制度在宣传中所起到的作用,指出了新闻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政治层面的管控和约束,因此民众所了解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相或者事件的全貌。
本书在第二部分开篇先是以一个真实事例——法国公报(French communiqué)的一位编辑那里获得的一手信息,作为本部分的导入,从而根据这个事例的具体分析,引入本部分的主要观点,符合本书一贯的特点。本事例大概讲述在战争时期军方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传递部分真实的信息,以稳定人心,从而提出新的观点,民众所了解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相或者事件的全貌。紧接着分析该从例子,可以看出,编造谎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讲事实,但是只能将大众希望并想要知道的部分事实,从而稳定大众,消息也得以快速传播,舆论就此形成,一经传播,对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大的,于是人们往往会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被误导,不能保持清醒的判断。
在文章中,作者对该现象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在所谓的公共事务领域,保密机制无远弗届。因此,仔细推敲你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所依据的那些事实信息,将是一件富于启发性的益事。比如,想想你产生观点所依据的事实是被谁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具体数目是谁统计的? 谁发布的?是那个人亲自告诉你的?还是告诉你的人也是经人转述?发布消息的人能接触到全部真相的几成?当这个人开口说“法国人认为如何如何”时,他考察了哪部分法国人?怎样考察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获准跟哪些法国人交谈?他读什么报纸?那些法国人的观点又有何根据?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尽管它们难以回答,却能提醒你:当你形成一个观点时,也许你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远谈不上了解。而这一警示本身就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认知上的谬误。”
另外,报纸也是(当时)人们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可这些内容也只是所有描绘外部世界的内容里的冰山一角。语言这一传播媒介有着无可避免的弊端,不同的人阅读相同的内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语言的抽象性决定的。工业化的现代都市喧嚣嘈杂,这一特点也阻碍了人们的理性思考。
而本部分也主要讲述了面对部分真实而带来的舆论影响,我们应该如果分辨和避免,如何在被操控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总结原文:总而言之,舆论在其对环境进行观察和反应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偏折,如审查和保密行为在信息源头设置的阻碍,物质和社会环境条件加诸信息接收层面的限制,以及注意力的缺乏、语言的贫乏、各种使人分心的干扰项、无意识的情绪的累积,还有单调生活的消磨、暴力、枯燥……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舆论对环境信息的反馈能力。信息本身便已扑朔迷离,上述限制又成为横亘在我们与环境之间的障碍,这使我们想清晰、公正地把握真相变得无比艰难,使我们常常产生远离事实的假想而非建设性的观点,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扰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