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司马南和莫言之争

司马南和莫言之争呈现一边倒态势,司马南咄咄逼人,莫言默不发声,粉丝们也随着司马南连发几个视频,开始挺马。作为一个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人,我也不能当一个看客,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判断力和说服力。

我觉得评判一件事的对错标准之一是看其后果。

比如莫言的“偏见”,如果这种批判主义文学观占上风,最大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揭露社会黑暗、人心险恶的文字蔚然成风会带来什么危害呢?可能,有厌世情绪?民粹主义?也不过如此,历史上诞生过鲁迅、陈独秀这样的大愤青,连老子孔子似乎都是对朝政不满者,他们不仅对人类、对国家不仅没有危害,他们还代表着一种先进思想和积极势力,虽然等待很多愤青的是炮烙、五马分尸、宫刑——但这是文人之幸,是民族之幸。

那如果倾向于司马南的观点会有什么后果呢?人间表面是一片歌舞升平、风花雪月,而所有的丑恶会像温暖的气候下,北极冰盖融化后土地里释放的甲烷一样,污浊你的空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不论司马南的真实论点是什么,至少很多人会认为他的观点其实是更加侧重歌功颂德的,因为这才是对莫言最有力的否定——国人的逻辑往往是非此即彼。于是,我们熟悉并擅长的歌颂式文学开始大行其道。自此,我们更相信自己身在一个乌托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彼此无戒心,人人无焦虑。我们的女儿可以在凌晨两点的唐山出门吃烧烤,不被坏人殴打;打车的路上他们可以信赖每个滴滴司机,绝对不会骚扰我们并曝尸荒野。你不需要学女子防身术,你不需要信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面对如此多淳朴的百姓,心怀叵测的人自然会趁虚而入。面对开元盛世的太平盛世,安史之乱的威胁才会暗潮涌动。

在一个美丽的稻田中,有的人选择寻找金黄的麦穗和翩翩起舞的蝴蝶,这很容易,而且也很诗意。有的人则埋头拿着放大镜去找到隐藏在地里的蝗虫,这很难让人理解,既不解风情又觉得很吹毛求疵。他们为什么要找蝗虫,恰恰因为他们对稻田的爱,哪怕几只残存的蝗虫,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他们为什么不找蝴蝶,因为他们知道眼睛容易被表面的华丽所蒙蔽,而我们的心更相信世间的美好和人性的本善。

当文艺作品篇幅有限,当人们没有时间去品味更多读物时,文学大家最有效能的事情就是找出这些蝗虫,让大家认识它们,而不是赞扬这片稻田,让大家等待秋天的收成。哪怕这种论调是杞人忧天。

司马南为了对莫言驳斥,甚至拿出了《北海道的人》的散文来攻击,欲加有罪,何患无辞,散文的地位怎能和小说相比,而这恰恰证明了司马南对于批判主义的极度推崇。为什么他自己可以拿起枪做武器,而别人用枪就是非法呢?

人要有不同场景下变换思维甚至分离欲望的能力,比如一个男人救起来一个落水的年轻女性,你给她做人工呼吸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她是个落水的患难之人,是一个病人,而不是个女人。

对于司马南,他首先一个网红,如何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如何增粉是第一位的诉求,至于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怎样,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价值;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无数文学爱好者已经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相信,他的使命感更强,站的维度也更高。

在生活工作中,即使面对一个我极度反感的人的发言,我也会告诉自己先放下个人的成见,而去客观的评判他。但我知道,这个客观往往指的是多加批评指正,因为批评的效果一定会大于赞美——除非,我有让对方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的愿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